我来北京之前,是从上海“逃”出来的。
没错,这个词真的很准确。
我是北方人,和很多应届的大学生一样,家乡的小城镇怎么能容得下我弘扬社会主义的精神啊,于是怀着满腔热血一心想去大城市。
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处耸立的写字楼,车水马龙的金融街,以及西装革履的白领。
但是我离开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人,外地人。(这里我不过多表述,希望上海人不要喷我,毕竟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只不过是说我接触到的并没有给我很好的感受。)
我入职过一家做民宿的公司,同事大都是上海人,他们之间聊天的内容我不清楚,说白了我是根本听不懂上海话,也有外地同事问他们聊什么,那么嗨,他们就说:没什么。文化、地域差异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很快外地同事也都纷纷离职。
爸妈觉得在上海工作来回极其不方便,刷了刷简历,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邀请我去北京面试。
北京,我在20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跟同学约好来逛大首都,出站的第一刻我俩大喊:首都我来了!那真的是对首都的激情!
然而,夜幕降临,偌大的北京竟然找不到一间可以暂住一晚的宾馆,当时我想最边上应该会便宜吧,我们做地铁坐到一号线的最后一站,依旧是高楼耸立,西单旁边的酒店400元一晚,后来我们坐上公交车,往市中心的外面走,终于找到一个叫招待所的半地下室。
那是一年的暑假,我只记得天气很热但屋里潮湿,各个角落的蜘蛛网,咯吱咯吱响到断电的电风扇,以及排长龙的公用厕所。
第二次去北京,在某8上找到一个单间,一晚上80块,房间里除了一张一米*一米八的单人床,也就只有50公分的活动区域,七八家共用一个洗手间,我们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凌晨一点,我能清晰的听到隔壁的男孩子噼里啪啦敲着键盘嘴里哼着双节棍的声音。
当时纯粹是为了玩,觉得一两晚住的不好没什么的,凑合凑合,只要能睡着,为了第二天的几万步养精蓄锐就好。
后来我来北京面试成功,公司在望京,我在周边村子租了一间自建公寓房,房间不大,但是有阳光,距离公司半小时的车程。有床,衣柜,小小的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时不时还能煮碗方便面。虽然周边环境不好,雨天的泥泞,骑车都可以堵一会的小路,但相比同事合租一张床,每天排队上厕所,我更享受这间小屋带给我的独居时光。
再后来我像蚂蚁搬家一样,每个月发工资就买一些心仪的东西来装饰。一晃三年了,小屋子也堆了我多年的家当。
合租房有它的不足,自建房的也有它的问题。冬天巨冷,夏天巨热,而且今年我们被告知不会供暖,我开始买了电暖气,小太阳,虽然不是很安全,但可以带给我温暖,至少可以让我这个冬天冻得不哆嗦。
我从未想过搬家,尽管工资可以支付我去租一间带卫生间的主卧,租一间大开间,但我依旧想住在我的小窝,直到我离开北京的那一天。
大兴失火,十几人遇难,清理合租,公寓隐患的同时,也代表着我住的地方也开始被清理。取暖器一类的东西都不可以用,看来这个冬天要靠意念(觉得自己不冷)度过了。
房东通知我这间房子不能住了,再有几天必须搬走,我开始找房子,这个时候的房子我已经支付不起了。
我记得有一个人说:可能是提醒我该回去了。我希望首都可以对我友善一点,漫天要价的房租,好像在告诉我:下次再搬家怕是归乡之日了。
不说了,我要去打包行李,我花了很久找到的房子,哦不,确切的说是一间屋子,距离公司有点远,房间依旧不大,也没有阳光。
以前只觉得北京的包容性最强,而现在的我觉得穿着两条棉裤还冻得哆嗦的找房子,还被告知有一个人比你出价高,尽管你交了定金,但是房子已经租给他的时候最冷。
嗯,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