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xcoder.in/2015/11/27/a-js-problem-about-global-continued/
本文是上文《Node.js 启动方式:一道关于全局变量的题目引发的思考》的续章。
原题回顾
我们还是先回顾下原题吧。
var a = 2;
function foo(){
console.log(this.a);
}
foo();
上题由我们亲爱的小龙童鞋发现并在我们的 901 群里提问的。
不过在上面一篇文章中,我们讲的是在 REPL 和 vm
中有什么事情,但是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在文件模块的载入形式下,var
并不会挂载到全局变量去。
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应该也都明白,在 Node.js 中,每个文件相当于是一个闭包,在 require
的时候被编译包了起来。
但是具体是怎么样的呢?虽然网上也有很多答案,我还是决定在这里按上一篇文章的尿性稍微解释一下。
分析
首先我们还是回到上一篇文章的《Node REPL 启动的沙箱》一节,里面说了当启动 Node.js 的时候是以 src/node.js 为入口的。
如果以 REPL 为途径启动的话是直接启动一个 vm
,而此时的所有根级变量都在最顶级的作用域下,所以一个 var
自然会绑定到 global
下面了。
而如果是以文件,即 $ node foo.js
形式启动的话,它就会执行 src/node.js 里面的另一坨条件分支了。
// ...
} else if (process.argv[1]) {
// make process.argv[1] into a full path
var path = NativeModule.require('path');
process.argv[1] = path.resolve(process.argv[1]);
var Module = NativeModule.require('module');
// ...
startup.preloadModules();
if (global.v8debug &&
process.execArgv.some(function(arg) {
return arg.match(/^--debug-brk(=[0-9]*)?$/);
})) {
var debugTimeout = +process.env.NODE_DEBUG_TIMEOUT || 50;
setTimeout(Module.runMain, debugTimeout);
} else {
// Main entry point into most programs:
Module.runMain();
}
} else {
// ...
从上面的代码看出,只要是以 $ node foo.js
形式启动的,都会经历 startup.preloadModules()
和 Module.runMain()
两个函数。
startup.preloadModules()
我们来看看这个函数。
startup.preloadModules = function() {
if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
NativeModule.require('module')._preloadModules(process._preload_modules);
}
};
实际上就是执行的 lib/module.js 里面的 _preloadModules
函数,并且把这个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给传进去。当然,前提是有这个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这个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指的就是当你在使用 Node.js 的时候,命令行里面的 --require
参数。
-r, --require module to preload (option can be repeated)
代码在 src/node.cc 里面可考。
// ...
} else if (strcmp(arg, "--require") == 0 ||
strcmp(arg, "-r") == 0) {
const char* module = argv[index + 1];
if (module == nullptr) {
fprintf(stderr, "%s: %s requires an argument\n", argv[0], arg);
exit(9);
}
args_consumed += 1;
local_preload_modules[preload_module_count++] = module;
} else if
// ...
如果遇到了 --require
这个参数,则对静态变量 local_preload_modules
和 preload_module_count
做处理,把这个预加载模块路径加进去。
待到要生成 process
这个变量的时候,再把预加载模块的信息放到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里面去。
void SetupProcessObject(Environment* env,
int argc,
const char* const* argv,
int exec_argc,
const char* const* exec_argv) {
// ...
if (preload_module_count) {
CHECK(preload_modules);
Local<Array> array = Array::New(env->isolate());
for (unsigned int i = 0; i < preload_module_count; ++i) {
Local<String> module = String::NewFromUtf8(env->isolate(),
preload_modules[i]);
array->Set(i, module);
}
READONLY_PROPERTY(process,
"_preload_modules",
array);
delete[] preload_modules;
preload_modules = nullptr;
preload_module_count = 0;
}
// ...
}
最重要的就是这句
READONLY_PROPERTY(process,
"_preload_modules",
array);
require('module')._preloadModules
上面我们讲了这个 process._preload_modules
,然后现在我们说说是如何把 $ node --require bar.js foo.js
给预加载进去的。
接下去我们就要移步到 lib/module.js 文件里面去了。
在第 496 行左右的地方有这个函数。
Module._preloadModules = function(requests) {
if (!Array.isArray(requests))
return;
// Preloaded modules have a dummy parent module which is deemed to exist
// in the 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 This seeds the search path for
// preloaded modules.
var parent = new Module('internal/preload', null);
try {
parent.paths = Module._nodeModulePaths(process.cwd());
}
catch (e) {
if (e.code !== 'ENOENT') {
throw e;
}
}
requests.forEach(function(request) {
parent.require(request);
});
};
大概我们能看到,就是以 internal/preload
为 ID 的 Module 对象来载入这些预加载模块。
var parent = new Module('internal/preload', null);
requests.forEach(function(request) {
parent.require(request);
});
根据这个函数的注释说明,这个 Module 对象是一个虚拟的 Module 对象,主要是跟非预加载的那些模块给隔离或者区别开来,并且提供一个模块搜索路径。
Module.runMain()
看完上面的说明,我们接下去看看 Module.runMain()
函数。
这个函数还是位于 lib/module.js 文件里面。
Module.runMain = function() {
// Load the main module--the command line argument.
Module._load(process.argv[1], null, true);
// Handle any nextTicks added in the first tick of the program
process._tickCallback();
};
我们看到了就是在这句话中,Module 载入了 process.argv[1]
也就是文件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Module._load
这个函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用处了,无非就是载入文件,并加载到一个闭包里面。
这样一来在文件里面 var
出来的变量就不在根作用域下面了,所以不会粘到 global
里面去。它的 this
就是包起来的这个闭包了。
Module._load = function(request, parent, isMain) {
// ...
var filename = Module._resolveFilename(request, parent);
// ...
var cachedModule = Module._cache[filename];
if (cachedModule) {
return cachedModule.exports;
}
if (NativeModule.nonInternalExists(filename)) {
debug('load native module %s', request);
return NativeModule.require(filename);
}
var module = new Module(filename, parent);
if (isMain) {
process.mainModule = module;
module.id = '.';
}
Module._cache[filename] = module;
module.load(filename);
return module.exports;
}
上面的代码首先是根据传入的文件名找到真的文件地址,就是所谓的搜索路径了。比如 require("foo")
就会分别从 node_modules
路径等依次查找下来。
我经常 Hack 这个 _resolveFilename
函数来简化 require
函数,比如我希望我用 require("controller/foo")
就能直接拿到 ./src/controller/foo.js 文件。有兴趣讨论一下这个用法的童鞋可以转到我的 Gist 上查看 Hack 的一个 Demo。
第二步就是我们常说的缓存了。如果这个模块之前加载过,那么在 Module._cache
下面会有个缓存,直接去取就是了。
第三步就是看看是不是 NativeModule
。
if (NativeModule.nonInternalExists(filename)) {
debug('load native module %s', request);
return NativeModule.require(filename);
}
NativeModule
之前的代码里面其实也没少出现这个 NativeModule
。那这个 NativeModule
到底是个 shenmegui 呢?
其实它还是在 Node.js 的入口 src/node.js 里面。
它主要用来加载 Node.js 的一些原生模块,比如说 NativeModule.require("child_process")
等,也用于一些 internal
模块的载入,比如 NativeModule.require("internal/repl")
。
之前代码的这个判断就是说如果判断要载入的文件是一个原生模块,那么就使用 NativeModule.require
来载入。
NativeModule.require
NativeModule.require = function(id) {
if (id == 'native_module') {
return NativeModule;
}
var cached = NativeModule.getCached(id);
if (cached) {
return cached.exports;
}
if (!NativeModule.exists(id)) {
throw new Error('No such native module ' + id);
}
process.moduleLoadList.push('NativeModule ' + id);
var nativeModule = new NativeModule(id);
nativeModule.cache();
nativeModule.compile();
return nativeModule.exports;
};
先看看是否是本身,再看看是否被缓存,然后看看是否合法。接下去就是填充 process.moduleLoadList
,最后载入这个原生模块、缓存、编译并返回。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 Node.js 中输出
process.moduleLoadList
看看。
这个 compile
很重要。
NativeModule.prototype.compile
在 NativeModule
编译的过程中,大概的步骤是获取代码、包裹(Wrap)代码,把包裹的代码 runInContext
一遍得到包裹好的函数,然后执行一遍就算载入好了。
NativeModule.prototype.compile = function() {
var source = NativeModule.getSource(this.id);
source = NativeModule.wrap(source);
var fn = runInThisContext(source, { filename: this.filename });
fn(this.exports, NativeModule.require, this, this.filename);
this.loaded = true;
};
我们往这个 src/node.js 文件这个函数的上面几行看一下,就知道包裹代码是怎么回事了。
NativeModule.wrap = function(script) {
return NativeModule.wrapper[0] + script + NativeModule.wrapper[1];
};
NativeModule.wrapper = [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n',
'\n});'
];
根据上面的代码,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比如我们一个内置模块的代码是:
var foo = require("foo");
module.exports = 1;
那么包裹好的代码将会是这样子的: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var foo = require("foo");
module.exports = 1;
});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这些 require
、module
、exports
、__filename
和 __dirname
是怎么来了吧。
当我们通过 var fn = runInThisContext(source, { filename: this.filename });
得到了这个包裹好的函数之后,我们就把相应的参数传进这个闭包函数去执行。
fn(this.exports, NativeModule.require, this, this.filename);
这个 this
就是对应的这个 module
,自然这个 module
里面就有它的 exports
;require
函数就是 NativeModule.require
。
所以我们看到的在 lib/*.js
文件里面的那些 require
函数,实际上就是包裹好之后的代码的 NativeModule.require
了。
所以说实际上这些内置模块内部的根作用域下的 var
再怎么样高级也都是在包裹好的闭包里面 var
,怎么的也跟 global
搭不着边。
内部原生模块
通过上面的追溯我们知道了,如果我们在代码里面使用 require
的话,会先看看这个模块是不是原生模块。
不过回过头看一下它的这个判断条件:
if (NativeModule.nonInternalExists(filename)) {
// ...
}
如果是原生模块并且不是原生内部模块的话。
那是怎么区分原生模块和内部原生模块呢?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 NativeModule.nonInternalExists(filename)
函数。
NativeModule.nonInternalExists = function(id) {
return NativeModule.exists(id) && !NativeModule.isInternal(id);
};
NativeModule.isInternal = function(id) {
return id.startsWith('internal/');
};
上面的代码是去除各种杂七杂八的条件之后的一种情况,别的情况还请各位童鞋自行看 Node.js 源码。
也就是说我们在我们自己的代码里面是请求不到 Node.js 源码里面 lib/internal/*.js
这些文件的——因为它们被上面的这个条件分支给过滤了。(比如 require("internal/module")
在自己的代码里面是无法运行的)
注意: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
require("internal/repl")
。详情可以参考这个 Issue 和这段代码。
Module.prototype.load
解释完了上面的 NativeModule
之后,我们要就上面 Module._load
里面的下一步 module.load
也就是 Module.prototype.load
做解析了。
Module.prototype.load = function(filename) {
// ...
var extension = path.extname(filename) || '.js';
if (!Module._extensions[extension]) extension = '.js';
Module._extensions[extension](this, filename);
this.loaded = true;
};
做了一系列操作之后得到了真·文件名,然后判断一下后缀。如果是 ".js"
的话执行 Module._extensions[".js"]
这个函数去编译代码,如果是 ".json"
则是 Module._extensions[".json"]
。
这里我们略过 JSON 和 C++ Addon,直奔 Module._extensions[".js"]
。
Module._extensions['.js'] = function(module, filename) {
var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name, 'utf8');
module._compile(internalModule.stripBOM(content), filename);
};
它也很简单,就是奔着 _compile
去的。
Module.prototype._compile
先上代码。
Module.prototype._compile = function(content, filename) {
var self = this;
// remove shebang
content = content.replace(shebangRe, '');
function require(path) {
return self.require(path);
}
require.resolve = function(request) {
return Module._resolveFilename(request, self);
};
require.main = process.mainModule;
// Enable support to add extra extension types
require.extensions = Module._extensions;
require.cache = Module._cache;
var dirname = path.dirname(filename);
// create wrapper function
var wrapper = Module.wrap(content);
var compiledWrapper = runInThisContext(wrapper,
{ filename: filename, lineOffset: -1 });
// ...
var args = [self.exports, require, self, filename, dirname];
return compiledWrapper.apply(self.exports, args);
};
感觉流程上跟 NativeModule
的编译相似,不过这里是事先准备好要在载入的文件里面用的 require
函数,以及一些 require
的周边。
接下去就是用 Module.wrap
来包裹代码了,包裹完之后把得到的函数用参数 self.exports, require, self, filename, dirname
去执行一遍,就算是文件载入完毕了。
最后回到之前载入代码的那一刻,把载入完毕得到的 module.exports
再 return
出去就好了。
Module.wrap
这个就不用说了。
在 lib/module.js 的最顶端附近有这么几行代码。
Module.wrapper = NativeModule.wrapper;
Module.wrap = NativeModule.wrap;
Module._debug = util.debuglog('module');
一切豁然开朗了吧。
连 NativeModule
的代码都逃不开被之前说的闭包所包裹,那么你自己写的 JS 文件当然也会被 NativeModule.wrap
所包裹。
那么你在代码根作用域申明的函数实际上在运行时里面已经被一个闭包给包住了。
以前可能很多同学只知道是被闭包包住了,但是包的方法、流程今天算是解析了一遍了。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var a = 2;
function foo(){
console.log(this.a);
}
foo();
});
这个 var a
怎么也不可能绑到 global
去啊。
Module.prototype.require
虽然我们上面讲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多童鞋也厌烦了。
不过该讲完的还是得讲完。
我们在我们自己文件中用的 require
在上一节里面有提到过,传到我们闭包里面的 require
实际上是长这样的:
function require(path) {
return self.require(path);
}
所以实际上就是个 Module.prototype.require
。
我们再看看这个函数。
Module.prototype.require = function(path) {
assert(path, 'missing path');
assert(typeof path === 'string', 'path must be a string');
return Module._load(path, this);
};
一下子又绕回到了我们一开始的 Module._load
。
所以基本上就差不多到这过了。
REPL vs 文件启动
最后我们再点一下,或者说回顾一下吧。
REPL 启动的时候 Node.js 是开了个 vm
直接让你跑,并没有把代码包在一个闭包里面,所以再根作用域下的变量会 Biu
一下贴到 global
中去。
而文件启动的时候,会做本文中说的一系列事情,然后就会把各文件都包到一个闭包去,所以变量就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贴到 global
去了。
不过这种二义性会在 "use strict";
中戛然而止。
珍爱生命,use strict
。
小结
本文可能很多童鞋看完后悔觉得很坑——JS 为什么有那么多二义性那么坑呢。
其实不然,主要是可能很多人对 Node.js 执行的机制不是很了解。
本文从小龙抛出的一个简单问题进入,然后浅入浅出 Node.js 的一些执行机制什么的,希望对大家还是有点帮助,更何况我在意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分析的这个过程。
番外
以下均为臆想。
小龙: 喂喂喂,我就问一个简单的小破题目,你至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