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张仪在魏国担任国相四年后,魏惠王病逝,其子魏襄王即位。
因为秦军远征齐国失败,致使张仪的连横策略受挫,而此时魏国国内合纵的声音又重新抬头,公孙衍适时出手,加之齐楚两国施压。最终,张仪被魏国驱逐,而公孙衍则被刚刚即位的魏襄王任命为国相。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孙衍以魏国相邦的身份,马不停蹄地游走于赵、韩、燕、楚四国,并成功说服了这四个国家与魏国联盟,组成联军,共同讨伐秦国。
与此同时,为了壮大联军实力,公孙衍甚至把秦国以西的义渠国也拉上了合纵伐秦的同盟,让义渠国从背后向秦国捅刀子。
义渠是秦国西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虽比秦国落后,但因其强悍善战,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
就是在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之际,义渠国君恰好来到魏国,公孙衍借机挑拨义渠与秦国的关系。
他告诉义渠君,如果秦国跟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献上重礼来讨好义渠;如果没有战事了,就会掉过头来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君提高警惕,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也正如公孙衍所言,义渠确实在秦军背后捅了刀子。
此时的公孙衍终于迎来了他一生的高光时刻,他游走于五国之间,身佩五国相印,统领五国联军,那气势和排场可比在秦国的时候牛太多。
此刻的他已胜券在握,欲与秦国争高下,沾沾自喜地笃定秦国弹指可破,而他也将成就不可一世的功名,达到人生的巅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当公孙衍做着他的黄粱美梦之时,他的一生劲敌,刚刚被魏国驱逐的张仪,在秦惠王的支持和授意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游说各国,破坏着公孙衍的合纵计划……
公元前318年,手握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联军主帅,楚怀王作为纵长,带着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杀向秦国函谷关。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让公孙衍大失所望。
首先,我们说齐国,齐国是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势力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与秦国并驾齐驱,自然是不会惧怕秦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参与五国伐秦。齐国只是表面支持却阴持两端。
而楚国和燕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所以态度消极。加之张仪之前依靠自己巧舌如簧的话术,已经成功说服燕国,楚国退兵。
所以说,楚王虽身为纵长,但并不是伐秦主力,不过是为了博得联盟盟主的虚名而已,一兵未出;而燕国呢,只是在精神上予以了支持,同样是一兵未出。
接下来,这局面就有些尴尬了。因魏赵韩三国深受秦国的威胁,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勉勉强强地与秦国对抗,可以说,真正与秦国交战的只有曾经的三晋魏韩赵。
函谷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易守难攻,可谓是秦国的咽喉和门户,秦国凭此关隘,多次将山东六国挡在境外,成功抵御住了列国的进攻。
所以,对于易守难攻的函谷关,联军是毫无办法,秦国甚至出关与合纵联军对决,结果联军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被秦国名将樗里疾一路打退到修鱼。
第二年,秦军又和韩国、魏国、赵国的军队在修鱼决战,三国损失了8万之军。
魏国作为发起国,“折兵过半”,损失最大,无奈之下,私自退兵,魏王只能把惠施请回来,让他去楚国,商量着怎么向秦国求和,而韩国也接着谈和退兵。
秦军趁机追打没有求和的赵军,赵军损失惨重。而齐国在这个时候也落井下石,趁机攻打赵国。
至此,第一次五国伐秦以失败告终,而公孙衍的第一次合纵计划也宣告失败。
之前我们说过,因公孙衍的联合,义渠国也参与了五国伐秦,他们在秦国后方进行骚扰,妄想让秦国腹背受敌。
那么,在秦国后方对秦国进行突袭的义渠国,他们的阴谋得逞了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