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4 星期五 多云转晴
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式是:遇到问题先提出假设,然后加以验证。所以,遇到问题能不能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标准。教师要有探究的愿望。
当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时,教育就会充满了智慧。
游戏是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游戏的少年儿童是不正常的。把学生当成活人来尊重,而不是当成机器来操纵。尊重不等于迁就,理解也不等于全盘赞同。
引和导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和被引导者脸朝同一个方向。老师的教育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起作用的,这才叫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搞清它的机制,才能总结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
我们不能要求老师总能看透学生的心思和本意,这太难了。但是我们可以要求人们三思而后行,先不忙做结论,问一问。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少犯好多错误,少生好多冤枉气。
学生的优点竟然以缺点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他们的想法常常很简单、很淳朴,但是如果老师的头脑不复杂一点,恰恰无法发现这种简单和淳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他们不是按成年人的方式思考的。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老师们遇到学生问题的时候,一般不大习惯追溯孩子的成长史,不注意考察其家庭教育的特点,这是不行的。这样你就搞不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这说明我们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凡具备心理学常识的人,没有不注意一个人童年经历和童年生长环境的,因为这太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远比学校教育重要。
我们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往往调查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对策也就大致成型了。调查和研究既不是分阶段,也不是分领域进行的,人的大脑思考问题是非常复杂地把什么都搅在一起的,虽然有时有侧重,也有某种程度的阶段性。
不改变孩子上游的家庭教育,在下游学校堵孩子的毛病是堵不住的。情绪型的家长教育出了情绪型的孩子,任性的家长教育出了任性的孩子,没谱的家长教育出了没谱的孩子,矛盾的家长教育出了矛盾的孩子。
我们要把精力主要放在转变家庭教育上,而不是跟孩子较劲。指导家长时最好一次只给他出一两个招数,说得越具体越好,等他落实了,再说下一招,有梯度地引导他进步。
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而不急于要求他达到我的满意。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设想的可能性越少,工作方法越简单。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工作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
学习态度不好,是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标准答案,它能解释一切,因而它什么也没解释。为什么现在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都惊人地简单?因为他们看见问题就管,缺乏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的研究。因为他们没有具体分析、具体研究的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教师真正的专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