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 11:02
在自己的印象里,小时候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奶奶家,而不是幼儿园,因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加上我又挑食,曾经把早餐的一个馅饼偷偷扔到了厕所里,还把厕所堵了,让老师废了半天劲儿结果捣鼓出来半块馅饼。妈妈却说小时候只要她在家我谁也不找,并不像我记一中那么喜欢去奶奶家,奶奶家限制比较多,所以我有抵触,可能那时候我还不记事儿吧。
记忆上溯最久远的大概就是这件事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奶奶接我放学,路上顺道买菜,我坐在后座上,突然就感到车子猛的倾斜,被一个骑着三轮摩托的小伙儿撞到,也忘了自己疼不疼,就想把倒在地上的奶奶拉起来,因为奶奶的脚不好,生怕出现些别的问题,忘了一个幼儿园的小孩什么忙都帮不上的尴尬。还好碰见一个热心人,将奶奶扶起来,把撞弯的车把整正,当时小伙一个劲儿的道歉,奶奶也并未怪他,就让他走了。还有就是姥姥爷(奶奶的父亲)在某一顿饭的时候给了我五块钱,让我自己买糖吃,我回家之后谁也没说,偷偷把那张五块钱捋平整,压在了我最喜欢的一盒象棋下面,一直没有花。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老人家去世了,我哭到十二点,想起来几年前给我的五块钱,现在却怎么都找不到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死亡。上大学之后,家庭聚会说起来,他们都不相信。现在想想,可能老人们都喜欢孩子吧,总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们,就像喜欢吃糖却又患有糖尿病的奶奶觉得糖好,每次喝稀饭或者豆浆都会给我放糖,结果喝了一嘴虫牙,还好当时还没有换牙。
小时候老人们挺惯着我,可能因为是家里的长孙的缘故吧。当然惯并不是放纵,奶奶从来不允许我接受任何长辈的东西,养成了算是个看什么都不眼红的好习惯。但是现在想来对于奶奶的有些做法,还是略有不认同,比如“想吃什么跟爷爷说,想要什么让爷爷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确实不该向父母的老一辈要这要那。记忆犹新的就是小学的时候跟爷爷奶奶逛商场,从前逛商场不论我多么喜欢的东西,从来就是看看就放下,绝对不说要,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问爷爷奶奶要了块手表,五十块钱,记得很清楚,当时对钱也没什么概念。回家的路上爷爷奶奶还嘱咐我不要告诉爸爸妈妈,回家后守口如瓶,结果因为在院子里的人工湖边玩,导致新买的手表进了水,只好很大人说,也就不得不被发现了,爸爸就把钱给了奶奶,妈妈回家对我又和声细语的讲了一遍,喜欢什么可以跟爸爸妈妈说,但是不可以问爷爷奶奶要。现在想想,以后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教育他,不准向爷爷奶奶要东西,喜欢什么跟爸爸妈妈说。除了这一次的手表事件以及每年的压岁钱,没有接受过长辈的东西。过年的压岁钱我也不知道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凡事收到的全都转手给我妈,或者塞到我妈的包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拿到压岁钱看都不看,直到高二我才会拿点当零花,而以前的都交了学费。姨跟姑家的两个弟弟却不是如此,从我记事儿起,他们就从来不把钱上交,都是自己留着,好好装到自己兜里,生怕家长接手。这可能是我没心眼的一种体现吧。
一个人是由他身边的人构成的,家人与朋友,甚至是仅有一面之缘的人身上被你捕捉到的闪光点,国家文化建设都应博采众长,我们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吧。从襁褓中一步步走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将心比心”这四个字了。奶奶常说,奶奶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当她被人撞到时完全可以让对方承担一定责任或是赔偿,当时却没有选择如此的方式。可能也是将心比心吧。大学的时候在外地上学,由于奶奶休息的早,每周五给她打个电话都是在六点与六点半之间,再晚的话就得明天再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会打。可能这也是耳濡目染吧。妈妈有时候也提,自己与学生时代的少数挚友益友也多有交流这个话题。将心比心,善待他人。每每讨论到此,总会交流一下对方的老人近况,祝安好。善待他人挺难的,也挺难得。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就像一个糖衣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起来与他人隔离,当你初接触是,接触了甜的糖衣,当你准备像待挚友般待他时,却不经意的就相互触碰到了糖衣后包裹的苦。于是又改变自己善待的程度。值得自己用心去善待的人并不多,只要我们对他们并无亏欠与愧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我们的任务。众口难调,怎么可能如家人般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能够从家人、挚友、陌生人身上学到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东西,用更好的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其实已经善待了这个世界,善待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