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2)--升级认知框架,培养好孩子。
先来了解一个概念: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是指理解和组织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例如,儿童为关于狗的图式可能包括这样一些事实,比如狗是一种动物,有四条腿,会叫。
同化阶段
儿童试图将新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中。例如,如果儿童已经有了关于狗的图式,当儿童又看见一条以前没有见过的狗,比如小猎犬,并将其纳入到已有的狗的图式中时,就对经验进行了同化。
顺应阶段
当儿童无法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中时,儿童会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那些无法同化到已有图式中的信息。例如儿童看到浣熊,并意识到它很像狗,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用四条腿走路。但是它又不同于狗,因为它是野生的,只在夜间行动,也不会叫。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这一信息的顺应。
肤浅的认知框架无法应对生活
什么才算一条狗?我们可以认为这算是一种知识,可以通过查询百科网站来详细了解。但是,生活中,很多问题,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事件。
比如,在中国的体制内教育系统,考上重点大学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重点高中的学生。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很多家长就会获得一种认知:只有重点高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所以,他们会把对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需求,放到这种认知图式中去,认为重点高中才是考上重点大学的保障。
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学业优秀,心智成熟的学生更容易考上重点高中,并且更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
其核心并不是重点高中,而是这里面的人--一个学业优秀的学生,一个心智成熟的学生。
那这样的学生是怎么来的?显然不是初中学校培养起来的,而是源自于家庭文化传承和父母对子女能力和心智的培养,以及个体独特的发展机缘以及个体的先天智力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