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64】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过文学作品了,目前的阅读兴趣已基本转移到“非虚构类”书籍上面,但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把以前只匆匆看过一遍的俄国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又翻出来重读了一遍,比起初看时的浮光掠影,重读后又有了一些全新的体悟。
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全书描写了一个沙俄时期的法官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亡这段时间内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各色人等对他的态度从前到后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他对于自己生命、死亡、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作者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在面对即将来临的生命终点时那种恐惧、怨恨而又绝望的心理历程,面对死亡摆脱不了却又彻底无能为力,于是只能对命运之神发出一遍又一遍的叩问:这是为什么啊?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读罢全书读者也忍不住掩卷长思:是啊,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到悲欣交集的世间来走这一遭,然后在与生命本身的漫长而无望的终极对抗中彻底一败涂地,最终化身一抔黄土灰飞烟灭?生命有意义吗?人生呢?无数的前人已经思考过的问题,无数的后来者还要继续思考。
理智来看,生命本没有意义。今天的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浩瀚早已超出了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大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中这颗蓝色星球的存在大概相当于空气中的一粒微尘之于整个地球。如此广袤无垠的时空里,一颗微不足道的星球上的一群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倘若真的以为自己的存在对整个宇宙构成了什么特殊的“意义”,那该是何其狂妄无知的幻想?人类总共不过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站在这个层面上,连“意义”这个词本身都没有任何意义。
连“生命”都不具有意义,更何况所谓的“人生”?无数人终其一生“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还未必能找到的“人生意义”,在科技相对发达的后人眼里,根本就像是一个笑话。于是很多人只能虚构出一个貌似至高无上的“伟大事业”,然后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进去,以期获得某种心理上的“人生充满意义”的虚假满足感。
所以,我们为什么活着?答案是,什么都不为,“活着”,只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被动接受的既成事实。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原因,那或许就是“活着”本身。正如作家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那该如何是好?难道我们最终只能滑向“虚无主义”的无底深渊吗?当然不是,虽然“人生无意义”看起来就像是个冷冰冰硬邦邦的残酷事实,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其实这未必就是什么坏事,就像木心先生说的: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符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正因为生命无意义,所以活出“自己赋予生命的意义”才是它最大的价值。遗憾的是并不深奥的道理却总被无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直接无视,于是才有人编出这样的段子嘲讽他们:
弟子问师傅:“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师傅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时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命运的幽默,一致如斯。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幅名叫《生命与甜甜圈》的漫画,形象地把生命比作美味的甜甜圈,虽然迟早有吃完的那一刻,但至少每个人都曾有机会存在并感受过它的美好,就算数量不多,可是,这已经是“亿里挑一”的幸运了。所以,身为凡夫俗子,也许没必要苦苦纠缠于“人生的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每一个“此时此刻”,如此才不辜负生命这场“难得的偶然”,也不至于重蹈伊凡·伊里奇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