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我喜欢行走的状态,自然中那些原始的美好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在贵州黔东南支教的那段日子里,和苗寨有关的记忆一直萦于脑海,岁易时移,这份越来越深厚的情感不停地催促着我写下和苗寨的所有。
1.苗服与银饰
支教之地为一典型苗家山寨,因离镇上、县城都较远,保留的苗家特色异常浓郁。犹记得到镇上后,问了许多司机都不愿前往,最后不得不花费200元包一面的车前去。
走进苗寨,最先引人注意的便是他们的衣着。无论男女,皆着民族服装,黔东南有一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此话一点不假,前行路上,苗家人身穿的服饰款式多样,做工精美。
平日里,勤劳的苗家人身着便装。色调以黑为主,当地人说劳作易弄脏衣物,黑色经脏。苗家人在节日里则会穿上盛装,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各类图案、花纹,动人无比。
记得在苗家阁楼上和他们聊天时,山胞们亲手缝制的腰带、衣服、背带上精致的花纹,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让我惊讶无比,也难怪有专家称苗家人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节日里,苗家人除了身上精美的盛装外,吸引人的还有他们头上的银饰。苗家姑娘似乎对银饰有着天然的喜爱,每每和她们聊到银饰时,平日里有些腼腆的女孩也能插上话来。
记得曾遇一位卖凉粉的苗族大妈,她做的凉粉美味无比,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她独特的发型,很多苗家的女子都把发髻梳得较高,看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美。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还是让我问出了关于头发的疑惑,大妈听出我是外地人,热情地为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苗家的女性梳这样的头发主要是为了佩戴头顶的银饰。
2.酸食和米酒
酸是我对当地食品最深的印象。到学校那晚,当地人为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把他们过年过节时才会吃的腌鱼、腌肉摆上餐桌。
腌鱼、腌肉是当地特色菜,当地人在杀猪之后并不是做成熏肉,而是用一个大缸子把新鲜的猪肉拌上各类佐料后腌制。待想吃肉时把腌好的肉拿出来无需加工就可以吃,腌鱼和腌肉制作原理相同。
平日里吃惯了熟食,第一次吃到这样的肉我最担心的是肚子能不能吃得消。腌肉腌鱼都有酸味,因肉为腌制,吃起来和生肉无异,要使劲咀嚼方能咽下。可惜直到离开那天,我依旧没能吃习惯腌鱼和腌肉。
另一种比较酸的食物为酸汤。酸汤的具体做法我已忘却了,当地人每顿饭似乎都少不了酸汤,酸汤泡饭甚是美味。当地人一般都会几种语言,其中有一种语言就叫“酸汤话”,足以可见酸汤在他们民族历史中的地位。
说到吃的不得不提的便是他们的米酒。教书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都在和米酒打交道。每日上完课后,便会到附近的乡民家中和他们聊聊天,米酒是必不可少的饮料。这种酒度数不高,但后劲较大。第一天我就因为喝得太多醉得差点耽误了第二天的课程。
家访那几日,非常幸运地碰到了当地酿酒手艺最好的阿婆。那天她正在挑水去酿酒,水井离她家并不远,但上了年纪的阿婆挑着水上坡依旧很费力。我帮她把水挑满后,热情的阿婆不让我离开,在她家中有幸目睹了酿酒的过程。
阿婆告诉我,酒要想酿得较好除了原料以外,水源也很重要。乡邻的人基本都在她那买酒,阿婆家里有一个房间里装满了不同类型的米酒。阿婆告诉我,她年轻时酒量非常大,自己酿的最好的酒是不卖的,一般留来自己喝。
阿婆为了感谢我,把她最好的酒给我装了一瓶,想到她生活的艰难,不顾她的反对,我把身上仅有的零钱全部给了她。临走时,阿婆站在台阶上目送我们离开,我们向前一步,她便向前一步。为了减少离别的伤感,我们不得不加快了步伐。
3.吊脚楼
苗家人的楼房也别具一格,吊脚楼是当地最常见的房屋。楼房多依山势而建,从寨顶到寨底,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楼房多为三层,底楼一般用来堆放柴火,做牲畜的栏圈;二楼则用来做客厅、厨房、卧室;三楼一般是粮仓,当地雨水丰沛,建造这样的房屋可以防潮,住起来比较舒适。
他们房屋的内部多是用油漆漆过,一是为了美观,二则防止木头被虫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他们的房屋精致与否,每户人家的香案都制作得非常精美。香案里供着祖先的排位,他们每天都会擦上一遍,做了新鲜的食品,也会首先端给祖先尝尝,那种对先祖的怀念让我感动良久。
当地人屋内的家具多为实木家具,最有特色的便是桌椅,他们使用的桌子特别矮,桌脚大概10公分,板凳就更矮了,开始去学生家里做客时,起来添饭稍不注意便会向后倒去,弄得他们大笑不止。
快乐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离开苗寨那天,我们和当地人、学生一一告别,每个人心中都非常不舍。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到几里外的地方上船。当船行渐远,苗寨慢慢消失,只剩下那些和苗寨的记忆在心里长久地翻腾。
(转载请记得联系作者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