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候,物理老师课上对我们说:“即便你们以后不从事物理相关专业,多了解点知识,以后出去总会让人刮目相看。比如,你知道这些晶体管,发光二极管,怎么用,什么情况下用,就是以后从事相关销售也能比别人领先一步。”同学们认真的听着,有的人启发到了点什么,有的人只是听听而已。
不管学什么,在知识层面只要用心投入,总会有收获。很多人会随着潮流说,什么时代了还学那些,学了也没用,学会了也早就被淘汰了。所以也有好多人无心去学,一直在观望,在观望中失去好多机会。
大数据时代,目前很多专业,发生飞速的变化,其他常规性的专业也在发生理念上的变化。一位教授说:“上大学四年,到大四时大一时所学的东西就过时了。”言外之意就是要快速跟进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库。可有些人听了就认为:“干脆别学了,反正学了也没用。还不如干点有用的事情。”比如:在学校时出去接触社会,各种商业模式引进校园,确实,学生都能够挣很多钱,但也荒废了不少学业。以至于自己在工作后,各种新潮的碎片知识干预,但很难达到系统化的精进。需要在面对问题时,重新返回去做基础的训练工作,毕竟,时间是有限的,将会更加辛苦才能跟上他人。
质的跳跃必须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才有可能发生,不然盲目的模仿表面只会让自己死的更早。
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从我们的教育上不会撇弃,必定有它的合理性。人有惰性,包括大脑也一样,大脑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是第一反应也是逃避的。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克服掉,重复练习养成习惯,从中发现乐趣才会主动深入思考。
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培养我们的学习思维,在不断强负荷的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真理是相通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的装备,何谈融会贯通,又怎能生出悟性触类旁通。那些能脱离基础知识之上,又能够掌握事物本质的高手,必定是经过无数次看似无用的知识学习中重复练习才得出的学习之道。很多时候,原先学习的东西并没有直接的用处,有用的反馈是我们大脑的扩容和连接。
一位讲书的大咖讲到他现在的读书方法,不会浪费时间再像以前那样无用的读书,现在有他自己高效的读书方法和讲书之道,而且读书很快。但他说出,之前的读书都在浪费时间,对他自己没有多大用处。
这也不完全对,他在学习上已经走过的路,突破了先前,当然觉得以前的不再有用。知识的积累是无形的,如果没有之前海量的阅读,就不会形成他大脑认知的潜意识。高效的读书方法也是在大量阅读上逐渐发现原先的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变,也才能有以后的快速读书法。
现在很多的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类书籍非常畅销,各种快速学习法也很火热,使人想当然的认为,有可以走捷径的可能。即使是有捷径可走,也不会适用于每一个人。也得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走到尽头,读那些书才会有所感悟。除此之外,一个仍在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阶段,即使有新观点有助于自己改变,也无法快速认可并采用。
自己没走过的路,就是直接告诉结果,对自己也是没有任何用处,心甘情愿的去用才会发生改变,理论上思维上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方法,想通了才会去心甘情愿的做。
那些学习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对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人来说,不一定全部有用,而有些则是在强忍着照猫画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如何学习,是针对自己学习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不断攻破自己的问题,前提是必要经过无数次重复的训练和大量知识的储备。所以任何的学习都不会无用,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学习态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我记得九几年的时候建筑业开始才有CAD画图,瞬间对老专业人员打击很大,新人员能够快速学习,但他们学习的同时把原先的手绘功底全部丢弃了,再不会去用。但有些人仍在练习手工绘图,不断精进。到后来,面对甲方讨论方案设计时,他的手上功夫尽情发挥,可以把大脑的全部想法快速表达出来,真是行业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本不是事物本身有无什么价值,重点在于人对不同事物投入的兴趣和深刻专研,才能使自己更加有兴趣,促进不断的创新。
当时,摄影技术一出现,那些画家们是不是就失业了?完全不是,直到现在画家们仍非常的吃香,画作也非常珍贵。关键在于个人对专业事物的投入态度和能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