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热映,阿米尔汗也圈粉无数。在好评如潮中,去看了这部影片,的确很赞。
首先从剧情结构上,阿米尔汗扮演的马哈维亚曾是国家摔跤冠军,迫于生活压力及国情,最终无缘参加世界级比赛。为了完成为国家赢得金奖的梦想,他把希望寄托在未出生的儿子身上。结果连着生了四个女儿,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儿子继任他的想法。一个偶然,他发现两个女儿遗传了他的摔跤天赋,为了改变女儿“嫁人做家务”的这个悲苦轮回,他决定让女儿去做摔跤手,代替他为国家赢得金牌。剧情紧凑顺畅,同时具有强烈的对比反衬效果,进一步为我们塑造了这个“过气”实力摔跤手的形象。
越往后面看,泪点越多。深沉的父爱,露骨的现实,都真切如经历般。
在表现手法上,导演运用了多个围观群众及主角面对不同情景下的近距离特写镜头,增强了气氛;夕阳下多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拉伸镜头,描绘了乡村田野里的淳朴与两个女孩的日复一日的坚持。同时不同场景配上不同风格音乐,都恰当好处,将镜头内活动人物的心境凸显出来。
再深一步,摔跤吧爸爸给我们不同位置的人不同的启发。
最为复杂的要说老一辈。子承父业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思想,可能与“虎父无犬子”的基因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往往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不是自私的表现吗?他们将来也是独立个体,需要自己去思考去选择,一味被安排的人生,不算人生。影片中的大女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摆脱了父亲一言堂的统治之后,放纵与轻易听信他人,不存在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受到了多次连环打击。
从另一个角度说,难道父辈理念真的过时了吗?当看着父母一遍遍唠叨的时候,自以为潮流先锋的青春少年总觉得他们的思想过时。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孔孟之道流传千年仍为国学?归根结底,只是我们缺乏分辩,缺乏阅历。当我们历经千万后,才会明白当初的他们。
除此,对不作为官员的批判,对人性的揭露,对小山村文化属性的洞察,虽篇幅很短但足够精彩。
虽历经误会与争执,在影片最后,苍老的父亲抱着两个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对啊,孩子无论在外面怎样,都会是父母的骄傲。可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与思考方式之后,便和他们产生了代沟。
我想,看完电影,我们应该和爸爸去聊聊天。还记得小时候那首经典的《常回家看看》,简单明了又实在的事。只有多聊,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才会多些了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