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很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知识焦虑。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灌鸡汤”却发现“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绝大多数的道理并没有通往行动,更没有形成改变人生命运的能力。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认为,“人与人的差别远大于人与猪的差别”,看似在一个组织,一个区域生活的人,实际上在思维意识中都保持着“各自的平行与独立”,只有认知趋同的人才更容易结成“想象共同体”的虚拟社区。换成接地气的表达就是,“同是生活在一个屋檐底下的两口子,做人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
《好好学习》是一本专门学习“学习方法”本身的书,为的是更有效率地获得认知,正所谓“生而有涯,而学而无涯”。
我们从小上学,学习了很多独立学科的知识,高中开始文理分班,大学还要定专业钻研一门学科。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而真正让我对外语学习的认知上到更高层次的,却不是对词汇口语的练习,反倒是对《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两门专门研究学习方法课程的钻研。
擅长多语交流的人,无不是熟练掌握了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方法,并努力实践。我们往往学了一青春都过不了的四级考试,原因就在于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生疏和误解。
成甲是谁?
成甲,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在接触到知识管理之前,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惑着:为什么上课听懂的东西,课后用不上,时间一长就忘记了,有没有一种课程教我们学习“怎么学习”。
成甲认为,如果我们只是独立记住一些事物,没有找到他们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简单把他们拼凑起来,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体系性的认知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对我们的经验进行编排。
知识VS临界知识
在区分这两个概念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信息”的含义。
“信息”,本身的概念很丰富,我们举个例子来解释,“张学友本周在上海召开演唱会。”这个信息对于一般人来说最多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一条娱乐新闻而已。
“知识”,则是指能够改变我们行动的信息。比如,学习英语可以让我们与国际友人顺畅交流。掌握农业知识可以让我们扩大亩产,提高农耕效率。
何谓“临界知识”呢?简单说来就是更高更广泛,更普遍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最近有一个说法挺火的,叫做“第一性原理”。最初是由“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讲述创业经验时提到的。它是来自物理学和哲学的说法:每一个系统的探索都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者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个概念指导我们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找到其底层的真理,本着追问真相的态度进行推论假设。
这和我们“临界知识”的提法不谋而合。获得了“临界知识”等于获得了一把开启万千智慧大门的万能钥匙。
总结一下,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数据:数据层面的技巧
信息管理:如何理解,消化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
底层规律(临界知识):具体方法、技巧下掩藏的深层次原理和规律。
当我们掌握了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新手也将很快超越专家,因为学习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开始了自发性的生长,它会去攀缘新知识,并与老知识进行连接、拼补,所有的知识习得融合为一体,学习将不再是“从零到一”的开拓,变成了“从一到十”的复制。
一句话概括,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和行动的速度。
在知识管理中你究竟走了多少弯路?
我们都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拼什么?
认知优势的构建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1990年-2000年获取认知的数量就是优势
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获取认知的效率就是优势
第三阶段未来获取认知的深度就是优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认知的深度?
简单的认知是对具体问题的直观感受以及情绪和经验,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问题。
深度的认知则是揭露事物背后的抽象规律,利用试验、实证和数据普遍解决类似的一系列问题。
回顾我们之前的学习,为什么总感觉学习的层次上不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陷入了“老鼠赛道”的困境中。我们所做的,更多数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事务性”工作,片面注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效率,却忽略了如何才能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来解决一类问题。让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1.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之前有一则报道说林志颖带着KIMI去法国参加儿童阅读比赛,尽管阅读数量最多,却最终被取消了冠军的资格。给出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真正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我们过去读书的方法过于原始,导致很多书读完之后能记住的内容甚少,转化为行动和技能就更少了。书中推荐的方式是放慢读书的速度,一边阅读一边联想,努力思考如何与旧有认知建立联系和支撑。过程虽慢但提升将会十分迅速。
2.学习临界的心态
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中提到了两种学习理论,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是渐进理论。前者将学习的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后者则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与之相对应的是两种思维方式:
“红灯思维”:听到不同观点就消极处理,封闭防卫。
“绿灯思维”:听到新观点的时候会首先去思考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用,我该如何改进。
我们拥有了这种拥抱变化和接受挑战的心态,就会获得临界的胸怀。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准备,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性格,勇于接纳四方的观点和声音。
3.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假设-实施-验证”的方法,将"反思"作为每日必要的工作起点:
在反思中矫正误区,
在反思中促进已有知识外延的扩展,
在反思中督促新的知识是否已经被灵活的使用。
(2)以教为学
学习的新知是否已经没有阻隔的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最好的考察办法就是让自己讲出来。
讲授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知掌握是否扎实,每一个连接和细节是否已经完全清楚,不留空白。
其次,讲授的过程需要我们主动去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案例来辅助教学,从而获得更深的理性认识,强化记忆。
第三,教学相长。来自学生的反馈和观点能够让我们更透彻的感悟新知的意义和价值。真理越辩越明,来自不同角度的思维碰撞一定会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匪浅的收获。
(3)刻意练习
那个所谓的天才一万小时定律已经深入人心,“大象”与“骑象人”之间的博弈和引导,帮助人们调整转变方法和思路。通过有意识的,持续性专门训练,最终都能熟练掌握并达到专家级水平。
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2找到最重要知识和远离的出处
3尝试用最基本原理解释知识
4无法解释的原理,暂时寻找其他假设,然后实践加以验证。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 培养每天记录的好习惯。
定时回想每天的经历和发生,尝试重构这一天的待人与处世,如实记录当时处理问题时的情绪和想法,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2 定期回顾。
我们需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如果第一点是一个短期任务,那么这里就是一个长期任务。我们按周或按月审视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改变,按年度检视自己在基本思维方式方面的努力成果,按五年或者更久的间断,探索这些基本的规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3.付费学习。有偿的学习产品和服务能够促使学习者保持更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时间投入,同时我们应该摆脱可能的“穷人思维”,珍视时间的价值,争分夺秒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