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后记
八年级的诗词学习,今年首先从律诗学起。第三单元共选取五首律诗,使学生从不同内容的诗歌学习中,加深对律师特点的感悟。五首诗歌,根据教师用书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最初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是按照三课时设计。第一课时,了解诗歌发展基本情况,对律诗基本常识进行感知,学习《野望》。第二课时,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第三课时,学习《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课时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明显有点跟不上。于是,后面的两首诗歌学习,我进行了调整。所以,实际教学用了四课时。
课堂教学,我继续沿用上学期诗歌的“整体感知,各有侧重”引导学生。第一课时学习时,我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从类别,韵律,节奏,对仗等角度对五首诗逐一进行简单了解。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很是敏捷。引导了两首诗,后面三首他们就可以自己进行简单批注了。然后教学《野望》这首诗时,我侧重引导学生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四句赏析画面美。由于之前刚刚学过写景抒情类文章,所以学生在画面描述时,已有学生得心应手。
第二课时,学习《黄鹤楼》,侧重引导学生从练字角度,抓住两个“空”对诗人的描写和抒情结合进行品味,再抓住“历历,萋萋”对所见之景展开想象。《使至塞上》则是从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切入。学习时,由于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整个课堂推进速度比较快。学优生的反应还是不错,但中下游的孩子明显吃力。从作业反馈来看,《黄鹤楼》的理解出现夹生饭,不得已,只好在早读时又进行了加热。
第三课时的学习,从聆听《使至塞上》的歌曲复习导入。听后,再次引导学生将“经典永流传”中对诗歌的演绎和诗歌意境进行了融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借着这股对诗歌的兴趣走进《渡荆门送别》,学习时,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意识引导学生自行感知景物特点。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侧重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对李白的想象力及其佩服,同时拓展特别能体现李白想象力的诗句。这个环节,又成了学优生的主场,有些遗憾。学习的遗忘,让部分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困难。
第四课时,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诗意后,将鉴赏的平台交给他们。告诉他们,用前三节课的赏析方法,自己去寻找诗歌中值得品味之处。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先让他们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然后分组展示。从交流展示过程来看,学生的赏析可圈可点。两个班学生都对“争,啄”两个动词的表现力有精彩的演绎,同时对“最爱,行不足”的直白抒情一语中的。初次尝试,感觉还是不错。
四节课的学习,每首诗都先从题目入手,然后认识作者,再根据诗歌学习的常见步骤:音读—意读—赏读—析读。之所以如此板正,就是想通过这样不断强化的方式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希望这次的诗歌学习,能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有所启发。这样,后面二十四课的学习不至于再从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