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评价我们的标准已经变了,再也不是我们多么聪明,也不是看我们掌握的技术与技能,而是看我们掌控自己与他人的方式。
——丹尼尔.戈尔曼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29岁每个月挣多少钱,才能安心进入30?》,《你的同学都身价上亿了,你还在纠结几点能起床》……
刷痛点的套路无非是将两种并不对立的事物捏合在一起,捧一个踩一个,建立二元论调,通篇扯淡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方法论。
在年轻人普遍没有安全感的现世,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已经变成了一条产业。
▲好像走不进精英阶级就应该被人踩一样,这般居高临下的“教诲”,是给那些拼尽全力活着的,焦虑而浮躁的年轻人再浇上一桶油
昨天,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猛吹“成功者”,狠踩“失败者”的“抛弃体”又双叒叕刷屏了。
文中,作者王耳朵提到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阿姨仅用三年便将创业成功,随着摩拜被收购,她将按照9%的股份从中套利15亿。
接着,作者又讽刺:
多数的80后,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结论是:
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文章原文截取
对于这篇热文,知乎高票答案是这么怼的:
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莫扎特8岁作曲,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价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奶茶妹妹23岁身价5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价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马化腾47岁身价3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比尔盖茨60岁身价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价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雷锋23岁就死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只要你想要贩卖焦虑,总是能够找到例子。
如果读了几篇鸡汤鸡血就被人挑动得找不到北,那么,打败你的不是同龄人,而是微信爆款。
▲只看结果,忽略其他元素差异的价值判断,都是耍流氓
这些年来我们都习惯了钱本位、房本位的单一价值模式。
什么“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什么“比你漂亮,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什么“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里”,金句一套一套的,说到底不就是个谁比谁牛逼吗?芝麻大的屌丝眼界。
“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火了之后,马云澄清这句话不是自己说的。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后,胡玮炜回应:别为了流量扭曲了价值观和美好生活。
▲近些年很多广告文案也充斥着悲观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负面文化
赚大钱的永远是具有幸存者偏差的少数。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我努力干活,认真生活。哪来这么多傻逼隔三差五的耳提面命?我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关你屁事!
▲把赚大钱定义为成功,这到底是什么狗屁的,功利的价值观?康辉都央视主播一哥了,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北大很多的退休老博导也不过拿着不到一万的退休金;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首席也未必有胡玮炜有钱,他们都是失败者?
一夜暴富的例子
多半没有参考价值
流量文总是把成功说得轻而易举,把过程含糊一笔带过。只说80后美女老板三年套现15亿,却丝毫不提创业者如何处处碰壁,夹缝生存,枕在10亿美元的债务上,睡到一半都会惊醒。
遇言姐在看到《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时,恶心到根本读不下去。
▲肥都减不下去
完全不懂资本操作的作者为了制造痛点,生生捏造出胡玮炜套现15亿的噱头。
其实呢,先不说优先清算权、复利,以及摩拜还欠着10亿美元的外债,没有造血能力的互联网企业是多大的坑,业内人士心知肚明。
▲胡炜炜曾在访问中对吴晓波表示:资本助推你的,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自2015年,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了全民投入二维码经济的大潮。微商、手游、餐饮、五花八门的共享产品,创业的热浪和神话此起彼伏,速生速朽。
政策鼓励、媒体渲染、资本炒作,胡玮炜算是侥幸上岸了,但别忘了茅侃侃的悲剧余音未消,小马奔腾一朝对赌失败,董事长李明的遗孀金燕至今身负着2亿巨债。
摩拜靠着一轮一轮的资本助推侥幸存活,然而去年一年,又有多少共享单车尸骨未寒,正躺在阴沟里仰望星空。
▲嗯?对不起,气得图都放错了,下一张!
▲被遗弃的单车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但事实上,面对忽如其来的“迅速成功”,我们更应该警惕它具有强烈的幸存者偏差。
一夜暴富的手段不过三种:
一:利用政策牟利
二:进行知识变现
三:寻找蓝海风口
第一条路被权贵垄断了,第二条路属于少数精英,于是,蠢蠢欲动的人们纷纷盯上了第三条路,都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那只在风口上飞扬的猪。
事实是,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勾当,尤其是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
就算是那些暂时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经验也未必对他人有什么参考价值。
前阵子咪蒙大师推出了付费课程,告诉你如何才能像她的90后助理黄小污一样月入5万。这智商税真是收的赤果果。
黄小污的“成功”不在于工作比你努力,专业比你精湛,纯粹是她运气好跟对了人(更可能是当时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哪天她不在咪蒙那干了,也不会有别家愿意以同等待遇招呼她。
▲不需要反驳我!
身处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遇言姐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这次翻身一定是你用多年的努力积累换来的。东灌一碗鸡血,西灌一碗鸡汤,盲目相信别人的成功可以复制,最终只能成为待割的韭菜。
与其焦虑恐慌
不如寻找支点
速生速朽的时代里,年轻人对未来感到焦虑是正常的。
对抗焦虑的办法是义无反顾,内心坚定,寻找到一个扎扎实实的目标和理想,才不会在潮水的牵引中迷茫飘荡,从一碗鸡汤里爬出来,又掉进了另一碗鸡汤。
▲很多鸡汤不但不补,喝多了还很熬人!
达尔文曾经在一百多年说过:
真正存活下来的,并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具有智慧的物种,而是对改变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中,我们当然要做出最快反应,如果你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至少要顺潮而行。
▲胜利的达尔文和输掉的拉马克
常常有遇亲在后台问我:遇言姐,既然你告诉我不焦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今天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你得到的所有东西当然取决你学习的知识。
让我来告诉你真相吧:
如果胡阿姨不是一个汽车行业中优秀的记者,她就不可能成为“摩拜单车”的创始人。
她过往的工作经验为她带来的是:
对汽车和中国出行状况的了解、接触到国外最新的产品和信息、资本和行业内的人脉。
前一段时间因为“逃离北上广”和“丢书大战”大火的“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他在《博客天下》杂志执行主编、前《GQ 智族》杂志副主编的职位中,为他带来了写作的调性,对把握读者情绪的了解,当然更多的是他与各品牌的良好关系和所带来的PR思维。
让“新世相”成为内容创业中的佼佼者的,不仅仅是那些深夜陪伴你孤独感的文章,更是一次又一次的PR营销事件。
所以,成就明天的自己,当然是从今天开始学习你所需要的知识(认知)体系,从现在的职位做起。
你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认真的回答以下问题:
我最擅长做什么?别人认为我擅长什么?我现在的工作需要我最擅长哪些技能?目前这份工作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技能,从而超越其他同类人才?无论我是想在这个公司继续工作,还是选择去其他公司—升职或者加薪,我还需要掌握什么技能?我在团队分工合作中是否发挥了自身优势?是否让我的团队变得更加成功?同事和领导知道我的工作能力吗?他们是否看到了我为团队做的贡献?我的工作能力是不是被低估了?如果是,我该怎么改变?
当你理解你的才能,和所拥有的技能的时候,要把这些技能分门别类,这样有利于管理、控制你自己的才能和未来的途径。
很多大公司的管理者说,他们发现受到提升和重用的人中,25%来自于他们的硬技能——就是他们的专业。
比如说写代码的技能,比如说金融测算技能;但是75%来自于他们的软技能,正是这些软技能让你在同样大学毕业,同样充满梦想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下面则是22条软技能的列表:
▲仔细听讲!
1、良好的职业道德
2、乐观/积极的态度
3、良好的表达能力
4、 良好的社交能力
5、演讲会上讲故事的能力
6、时间管理能力
7、善于倾听和对话,让同事与客户感觉被理解和被尊重
8、成为善于阅读的人
9、与他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的能力
10、准确表达信息的能力
11、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12、在头脑风暴中迅速提出创意的能力
13、书面写作能力
14、团队合作能力
15、变得可爱
16、自信
17、善于接受他人批评并从中学习的能力
18、保持灵活性/适应性的能力
19、抗压能力
20、同理心
21、正直
22、幽默感
其实如果大家注意上面的软技能中,有绝大部分是针对于“沟通能力”的,比如表达能力,讲故事能力,善于倾听(当然是沟通)……
对于你缺少的这些软技能寻找一些方式,寻找合适的团体,学习和练习吧,只有这些才能使你对现在的职位有所积累,而对未来更有准备。
美国Best Seller 《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过:
现在,评价我们的标准已经变了,再也不是我们多么聪明,也不是看我们掌握的技术与技能,而是看我们掌控自己与他人的方式。
如果你被一篇爆款微信所掌控情绪,梦想一夜暴富,那是令人耻笑的。
而你掌握了解自己所擅长的,改进并学习自己所缺失的,时刻进步,时刻成为一个更具潜力的自己,才是掌控未来和成就自己的方式。
参考书籍:《焦虑心理学》陈东成编著、《自品牌》(美)丹·斯柯伯尔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