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罗友学院打卡第19天。
组织是专业化和分工的产物。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特定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系列的行动,也就是一系列的工作任务。把相似的工作、相似的任务放在一起,就是岗位。绝大多数的组织,都是从职能型的组织开始的。
职能型的组织强调专业化,但是,这种组织架构一搭起来,壁垒就形成了,互赖关系就会被人为割断,如果业绩考核等因素再设置不当,互赖关系被割断所带来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这时就需要格外强调跨部门的合作与协同。我们看到在很多组织里,领导不停地呼吁要改善大家的合作与配合关系,在文化上也不断强调集体主义,大约就是因为这样的困局。
但是,我请你记住,光靠领导强调,在很多时候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它的固有问题。为什么叫“固有”问题呢?就是因为只要采用这种组织形式,那些问题就客观上如影随形,你想变,除非改变组织架构,否则不容易变。这就是所谓的“屁股指挥脑袋”。领导讲一千遍,不如建立事业部制这一步。
所以,你要建立从“管理轴线”上去看问题的能力。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乃至我们课中没有讲的混合式组织等其它组织形式,背后所反映的都是“管理轴线”的概念。管理轴线,是这个模块的重要内容。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能够明确哪些管理轴线是核心的管理轴线,这件事非常重要,也是组织结构调整背后的关键支点。与管理轴线相关联的一些概念,包括管理幅度、管理层级、报告关系(一仆二主),希望你也要时常记得。
在这个模块当中,虽然我们没有怎么强调“权变”的概念,但请你记得: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演变,是非常讲求权变思维的。比如,我在课中讲到组织的边界问题,本质是组织的规模问题,它是和企业的文化相关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规模不同;再比如,我讲到流程再造的时候,它也需要权变思维,什么时候启动流程再造,怎样进行组织的变革,进行必要的铺垫,我们在课程中叫做“解冻”,这都是需要权变管理的。
总之,任何企业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选择了某种组织结构,都是一种权衡的结果。
在商业世界里,我觉得差异化远远要比标准化、规范化重要。只有差异化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组织变革无论是微调,还是大调整,都是为了找到“专业化”和“协同”之间更好的平衡效果。好的组织架构,就是要为专业化和协同,找到一个载体。
战略决定结构。不同的组织形式,根源于不同的增长模式。战略是对增长的计划过程和实施过程,而管理增长过程中各项行动和资源的组织,就是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有两个方面:
1-各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和负责人之间的权力和沟通路线;
2-通过这些权力路径和沟通路线所传递的信息和数据。
【个人心得】
当组织有了资源的时候,想到的是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比如充分调动人力,充分使用生产资料,让现金流跑起来。这种行为很像一个人在蹬自行车,在没有坡度的道路上,有一定速度的自行车骑着更快,但在达到这个速度之前,骑车的人是更费力的。组织发展初期也有类似的特性,即进入高效能状态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且保持这个状态需要适应环境去做功(比如上坡降速需要努力骑)。产品的市场优势,运营的健康度,组织的开放性都会对组织高效能产生影响。
组织的高效能其实和组织创造力有关。而组织创造力一般是围绕组织核心,扩散到组织整体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