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从昨天开始规定每天写1000字以后,我很不适应。今天是坚持每天一写的第76天,回顾之前的日子,一共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让自己每天坚持写大约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然后第二阶段是让自己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也大约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第三个阶段是把固定的时间提到早晨,也就是让自己每天早晨起来完成一天的写作,这个只持续了一周,昨天开始让自己每天写1000字以上,今天是第二天。从这个阶段的走势来看,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整个时间的步伐正在加快。按照我之前的设想,应该是每个阶段都持续一个月的,但后面两个阶段我显然有些着急,所以,这也不能全怪有道,还是我自己心里太急了,随便一个小理由就让自己变化。我现在回想,如果调到每天早晨写也坚持上一个月,然后再规定每天写1000字,我或许能更加适应一些。不过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阶段,咬咬牙撑过去就是了。
然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当遇到不适应或者阻碍的时候,我都习惯于停下来再理理思路,想一下目的,以防止自己走偏。
那么我到底是为什么要让自己每天写呢?
这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响应老余的号召,但是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所以这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我自己。
假装很认真的思考了之后,我梳理出了两个大的目的,这也是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的事情,就是成长和快乐。
在我,成长和快乐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成长而会让自己更快乐,因为快乐而想让自己更加的成长。
而每天写作对于自己成长的作用主要是两部分: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用输出拉动输入。
用输出拉动输入说的比较多了,之前的文字也几乎都在这个范畴之内转悠。想让自己每天都有东西可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不停的做读书或者思考之类的输入。目前看来,效果还是有的。
比如之前整理的那篇《文心:关于写作不得不说的那些紧要事儿》让我对于《文心》这本书有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了解,我头一次体会到,抛开作者的故事和技巧之外,直接抓住核心内容的感觉,以至于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对这本书的观点思路清晰,印象深刻。我想如果不做输出,我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读完书之后如此清晰地了解一本书的状态。
当然还有自己的思考。村上春树说他是一个不写文字就不会思考的人,当时读到以后我还觉得奇怪,因为我也是一个非常经常让自己去思考的人,但我之前的思考全部都在脑子里面。直到有一天,当我也尝试着用文字去思考以后,我才发现这种感觉很不相同。尤其是有一段听了无限妈妈的建议,不再事先构思和打草稿,只规定写作时间,我发现我正在适应并且喜欢上用文字思考的方式。感受着让自己的思绪慢慢地变成文字,然后思绪变得更加的确切和清晰,当然它有时候也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让我猛然意识到原来我自己是这么想的,但这并不影响这么做的有趣和有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