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夜班回来的姐姐,正在数落她闺女。她给孩子报了网课,为了让孩子学习方便,还专门买了平板。一上午的时间,孩子抱着平板号称在学习听课,结果直播课没上,作业没写,笔记没记,游戏倒是升了好几级。
姐姐上着夜班,接到老师的电话气得七荤八素,好容易挨到下班,就有了上面的场景。
一到放假,孩子就成了老大难。家长出门前听话得不得了,家长一出门就原形毕露。看电视玩游戏样样精通,让家长直犯愁,孩子自控力这么差可怎么办,现在是严防死守都不管用,长大以后得堕落成啥样?
孩子的自控力,真的就这么差吗?
自控力是跟大脑额叶区相关的。额叶区成熟得比较晚,这也意味着孩子自我控制是很难的。曾经有研究人员用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大人和小孩的自我控制力,脑部造影显示,孩子的左腹外侧前额叶比较活跃,成年人则是右腹外侧前额叶活跃。
大人跟孩子在自我控制时用的是不同的脑区,孩子要达到成人的自控力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孩子的自控力不好,跟年龄息息相关。
但同龄人间的自控力也存在差异。姐姐数落孩子,就举了孩子同学,一个身边的“别人家孩子”作为正面教材。这个孩子自控力超强,自己收拾房间,自己写作业,看电视到点儿就关,按时关灯睡觉,每天都有条不紊。
《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爱贝睿儿童实验室的主任魏坤琳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指出,如果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差,不用过分责备他们,当孩子失控的时候,就是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他们也在受苦。
被误解的“棉花糖实验”
关于孩子的自控力,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受试者都是3-5岁的孩子,研究人员给他们一人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研究人员要出门,他们可以现在把糖吃了,也可以晚些时候吃,如果研究人员回来之前糖还在,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结果并不意外,有的孩子把糖吃了,有的孩子没有吃。14年后的追踪研究显示,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学业成绩就越好。这个实验似乎说明,自控力好,学习成绩就好。
但人们却忽略了实验的过程,自控力好的孩子,是如何抵御住棉花糖诱惑的呢?这才是更有指导意义的地方。
棉花糖实验的实验者沃尔特·米歇尔针对该实验说,等待时间久的孩子,没有眼巴巴地看着棉花糖,坐在那干等。他们用不同的策略转移注意力,让时间显得不那么漫长。比如唱歌,闭上眼睛装睡,玩自己的手指和脚趾等等。
同样的时间,盯着棉花糖克制肚子里的馋虫就会漫长无比,轻快的唱歌玩游戏则会很快度过。这些孩子采用的方法,其实是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的方法。
提高孩子自控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外部干扰和提升内部自控力。
减少外部干扰:让孩子远离诱惑
为了不看广告买了视频网站的VIP,结果还是无法避开赤果果的植入。我曾经看某节目,一遍一遍地看嘉宾做某某会的广告。我有一天想买衣服,大脑里就出现了这3个字,于是我下载了某某会,成功被广告俘虏了。
如果广告只出现一次,我可以保证不被诱惑,但我却没耐住一次又一次的轮番攻击,自控力逐渐瓦解了。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做的是减少外部的干扰。
孩子爱吃零食,爱看电视,爱玩游戏,那就让零食、电视、游戏不再触手可及,不频繁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比如,家里少买零食,把零食放在孩子不能随意看到,随便拿到的地方。家里人都要少看电视,少玩游戏,电子设备设置密码,让孩子不能随意拿起来玩。
孩子写作业爱分心,总是边写边玩玩具,那就把玩具收起来,放在远离书桌的位置。家里设置明显的分区,游戏区,学习区互不干扰。
为了减少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姐姐给平板设置了密码,约定了每天固定玩游戏的时间,其他时间只有上课才能用平板。减少外部的干扰,让孩子不用直面一次次的诱惑苦苦挣扎。
提升内部自控力:教孩子应对诱惑的方法
自控力,其实是一种认知过程,反应链条可以描述成“情绪——认知——执行”这三个阶段。
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魏坤琳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一个孩子想吃冰激淋大吵大闹,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在情绪端,孩子没办法抑制想吃冰激淋的冲动;在认知端,孩子没有“冰激淋是甜食,要控制甜食摄入,才能保持健康”的想法。
情绪和认知的失衡,导致孩子失控。如果只是单纯制止孩子,没有解决孩子情绪端和认知端的问题,孩子就不可能执行到位,只能用大吵大闹来反抗。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反应链条,改变孩子的认知,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执行。
- 给孩子画大饼:希望就在前方
画大饼总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画的大饼似乎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对孩子来说,画大饼是一个很管用的方法,父母作为画大饼的人,要确保大饼能够实现。
有一次带着孩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孩子坐在车上很无聊,想吃冰激淋,但服务区还遥不可及,眼瞅着他情绪就快失控了,机智的老母亲开始给他“画大饼”。
“我们还有30分钟就到服务区了,你一会儿想吃什么口味的冰激淋啊?”刚刚还吵吵嚷嚷的孩子安静下来,开始思考冰激淋的口味了,这个大饼成功战胜了孩子肚子里的馋虫,也让我耳根清净了30分钟。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愿意练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给孩子画一张大饼。写完作业我们就可以出去踢球了,练完琴我们就可以看会儿电视了。让孩子既看见眼前的“苟且”,又能看到他向往的“诗和远方”,自然是干劲十足了。
- 掰开揉碎直面诱惑
加拿大的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把刺激分成两类:一类是激发愉悦反应的情绪,比如看见棉花糖就想到它是甜甜的软软的,又好吃又好看。第二类是无关情绪,偏认知层面的刺激,比如,看到棉花糖就想到它是高甜度高热量的食物。
第一类刺激会直接挑战人的自控能力,而第二类刺激就理智多了。所以,我们可以用点“心机”,让孩子多形成第二类理智的刺激,也就是掰开揉碎了直面诱惑。
孩子爱喝可乐,我们可以对照可乐的成分表,好好算算一块糖对应多少毫升可乐,可乐看起来是喝的,其实是糖,喝了可乐就不能吃糖了。
孩子在公交车上乱跑乱跳,我们可以先控制住孩子的行动确保安全,然后给孩子讲述在移动的物体上乱动的危险。比如,拿个矿泉水瓶放在车上,看它在刹车启动的时候会不会倒,让孩子看到客观存在的危险,而不是单纯的恐吓。
通过客观描述让孩子容易失控的行为或事物,让孩子的“情绪脑”变成“理智脑”,自控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这些提高自控力的方法不但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大人。当你在抖音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的时候,果断卸载它,减少外部干扰,然后深究认知层面的问题,痴迷抖音大多是因为空虚,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不再虚度光阴。
虽说大脑的额叶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趋成熟,但孩子的自控力却很难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提高。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引导官,给孩子创造少干扰的环境,提高情绪处理能力、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