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社会是孔子最向往的,也是他一生实践的写照。我们知道从周朝开始,对于读书人的要求就非常高,基本要求是“礼乐射御书数”。
说是基本要求,可单独拿出这六项技能任何一项,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六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三好学生”德智体要求,但真正能做到几许,我们心里明镜一般。
当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汗颜,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三字经”写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三字经”可是宋朝人编写的,距今已经一千多年左右,才华横溢的宋朝人都做不到,我们更可以自我宽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们看看其中的“乐”这个技能,原本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我们采取狭义的音乐含义,来聊聊有趣的一点事儿。
我的问题是,你觉得音乐和我们生活常用常说的度量衡有关系吗?如果说度量衡与音律息息相关,你觉得诧异吗?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古代音乐的五种定音方式。百度可知,“五音十二律,是古代定音方法。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的一种律制。”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相当于唱歌时候的12356,即:do、re、mi、sol、la。
试着发音会知道,“宫”音低缓,而后其他音慢慢变得音高,其实这就是不同嘴型与喉咙组合发出的音调,可见生理问题会导致五音不全,毫不奇怪。
如果你年龄足够大,在农村生活过,会在柳树发芽长枝时,折断一根柳枝,小心搓揉树皮,而后抽出柳树皮,做出一个柳哨来,轻轻吹起,声音洪亮。
而且,你的柳哨越短,声音越响亮,柳哨越长,声音越低沉,这就是乐器发声的物理原理:固定材质情况下,乐器如竹管其音调高低,与乐器震动频率成反比(与长度有关)。因此,每一种五音,都可以用一根竹管来定音,这就涉及到十二律。
律,原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蔡邕(yong,音拥)说:“截竹为管谓之律。”据说,古人就是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简称十二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称为黄钟,律管九寸长,叫黄钟律管。
我们常说“黄钟大吕”,就是十二律中的两种,形容音乐洪亮庄严和谐大气。
根据《汉书·律历志》,标准律管如果以黍子(黑色谷子)进行测量,其长度应该等于九十粒黍子长度,管内应该正好容纳黍子一千二百粒。古代度量衡的标准即由此产生。
在汉代的尺度中,以黄钟律管为准,建立了一套统一的长度体系、量器体系和权衡体系。
度的标准,每粒黍子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量的标准,以1200粒黍子或者井水注满黄钟律管的容量为一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据测算,汉代的一龠为现代的10毫升,一合为20毫升,一升为200毫升,一斗为2000毫升,一斛为20000毫升。
衡的标准。黄钟律管容量是一龠,可容1200粒黍,其重量就是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作为音乐定音的律管,既可以吹奏出不同音调音律,还可以标定其他事物的长度容量与重量,不可谓不神奇,仔细审视又不禁惊叹古人智慧。
因为度量衡太重要了,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首先就统一了度量衡标准,保证社会经济正常发展。
音乐在生活中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视为情绪的表达,而度量衡这些事物类似生活中的事情,情绪良好才可导致度量衡恰当,这算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另类隐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