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谈断舍离“物”,
来聊一聊断舍离“心”。
落笔之前,尽管“断舍离”三个字耳熟能详,但我并不了解什么是“断舍离”。于是我买回了两本书《断舍离》&《极简主义》。
张德芬在《断》的序中提到,“想要幸福的三个步骤:断,停止负面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极》在封面上大大写出了“活出生命真意”六个字。
很庆幸,未正式读书之前,我找到了“断舍离”的自我理解:
1/ 断念️️
2/离杂️️
3/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断念——“度”很重要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要的太多,本以为追求多是好事,却反而什么都做不到自己满意,结果导致工作生活一团糟?
我有过。
刚变换岗位那段时间,我失眠脱发偏头痛...不是因为客观事实上别人说我工作不到位,而是因为我觉得有好多想做的事情都没做;我自己觉得我做的不够好;我觉得我不胜任。
心理辅导老师跟我说,我是很多事情突然失控状态下导致的焦虑,让我去寻找生活中小的可控感,哪怕保持每天看10min的书。2018年我开始读心理学书籍,的确很有用,我学会了推迟满足感。
本周看完《断舍离》后,我又对当时的状态有了新的理解:“杂念太多,执念过重”。
要学会“断念”。
《断舍离》书中提出了筛选必要物品时可以使用的“两个维度”概念,即:关系轴和时间轴。我觉得很适合用来指导断念。
用我之前的工作状态作为例子:我存在的意义与对工作状态的要求是“关系轴”,我当下这个时间点是“时间轴”。换句话说,我当下对工作状态的要求,是否是证明我存在意义的必需品,且不可改变?
答案是“否”。
工作要求上,要有所取舍,放下“执念”,找到当下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要求。我不应该偏执的要求自己目前两年的工程师工作经验拼得过别人五年的主管工作经验,我不应该偏执的要求自己仅用6个月就把自己的团队打造成心目中的完美团队。
• 念也分“执念”和“杂念”。
如果说当初我对工作的过高要求是“执念”,那么看见好的就想学、就想要的状态,就是“杂念”太多。
看到别人手帐画的好,想学,于是买了一堆本子、贴纸、彩笔;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肉体,想要,于是买运动鞋子、衣服、器材;看到别人计划做的精,于是要求自己所有事儿都练习做计划、写清单...
好学不是坏事,但什么都要,什么都想做,不分主次、顾此又失彼,做不好却又开始自我否定,恶性循环,就不是什么好的现象了。生活变得浑浊不堪,看不清方向,看不到内心,精疲力尽之时,却发现,最喜欢的也许只是无拘束的养花静等花开。
好的事情很多,自己真正需要哪种好才是关键,“杂念”太多不免会“东施效颦”,要“断念”。
离杂—处理掉那“破烂儿”!
那些执念和杂念,可以称之为心灵“破烂儿”,辨别出心中的那些“破烂儿”后,我们就要开始清理他们了,也就是“离杂”。
清理心灵“破烂儿”我突发奇想的归了几类:
️️1/丢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直接丢掉!这个地方可以运用“SMART”原则中评价“R-现实性”的方法,跟自己价值观、技能、兴趣爱好不符的,丢掉!你想成为彭于晏、鹿晗、胡歌媳妇儿?丢掉!
️️2/送掉:人是社会性的,圈子中的人是可以互补互助的。你做不到的,别人可以啊,那就把它送出去!就像你不可能为了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居家能力,真去买几本电工书,自己修理全部坏掉的电器一样,那就把这项工作送出去,找专业的人去做!
️️3/卖掉:变废为宝。许是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我深刻剖析自己曾经存在的问题,分享给大家,希望让大家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我的心灵也再一次更加通透了。
“离杂”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只“断念”却不能“离杂”可能会让自己处于自责的状态,无限抱怨自己对现状的无能为力。
“离”很难,但不“离”会让你的生活更难。
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我“解刨”
“断舍离”的目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了解并喜欢上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要学会在“断念离杂”间,进行自我“解刨”即自我察觉。这个磨砺的过程,会让我们将自我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知道自己生命之重是什么,从而坚定的走下去。
就像我认清了工作不应成为我评价自己意义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开始抽出时间看书运动、闻花听雨...我越来越爱生活,越来越爱自己,人变得怡然清爽,生活变得舒适自在,工作也更加轻松快活起开。
可能“解刨”这个词有些残忍,血淋淋的画面感。可于我而言,自我剖析、直面现实、放下执念,有时真是需要足够勇气。
在真正的“断舍离”上,
我才刚刚上路,
心灵的成长需要不断洗礼。
你呢,你出发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