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虽然是一本有关于收拾整理的书,但是在借助于“整理”这个外衣下的却是心灵的修炼。就书本身来说,《断舍离》这个书名早已概括了整本书的精髓。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
“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即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实现畅通的新陈代谢的状态。
“断”“舍”的主要对象是“物品”,而处理“物品”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就是要问自己:这个东西对于自己来说是否需要、合适、舒服,主角是“我”,而不是“物品”;二是将“物品”放置于“当下”这个时间轴,就是要问自己:这个东西对当下的自己是否合适、必须且在用。通过对“物品”的思考,进而完成行动上的“断”、“舍”,最终通过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达到一种畅通的状态,是谓“离”。
在当今时代,过度丰富的物质、无孔不入的信息、繁琐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切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烦恼和沉重的负担,而我们急需要一个“药方”来治疗重压下的焦虑,山下英子这本书开出了一个叫“断舍离”的“减法”药方,通过对物品的简化、取舍,为人们节省出时间、空间和精力,从而排解内心的焦虑,创造清爽的好心情。
山下英子像一个不厌其烦的传教者,教义就是“断舍离”,她用瑜伽、相术等理念来纯属她的教义,用教众的例子来证明教义的有效性。我们暂且不论她的理念是否科学合理,单就教义的有效性来看,她的理念具有存活下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单就书本身来说,主题突出,但无奈逻辑不强、干货不多,但这本身并不影响教义的传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实际操作书,虽然她也将到一些“三分法”“七、五、一思量限制”等方法,但这本书的重点依旧是帮助大家转变理念,使读者可以接受“断舍离”的理念,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借鉴书中一些简单的座位,但是我认为,每个人在处理“物品”两个维度的认知标准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断舍离》是要处理与“物品”的关系,在山下英子的讲述中,“物品”主要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比如餐具、食物、衣物等等。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困扰我们的不光是这些繁杂的“物品”,可能更多地是冗余的“信息”,工作中的、生活中的、朋友圈的、公众账号的、微博的、阅读类APP的……因此,通过“断舍离”的理念来处理虚拟的信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总之,不管是“物品”的收拾,还是“信息”的处理,每个人都可以在“断舍离”这一理念的帮助下,认真思考自身与周遭的关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断舍离”方法或实施手册,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自身工作与生活中,达到畅然的状态,这才是“断舍离”的要义所在。(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