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讲,从来没想过会与文学结缘,知道“杨绛”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当时好奇,为什么一个女作家却偏偏被称为先生呢?那她的成就一定非常令人称颂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杨先生才有了些许了解,也是因为了解杨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才对文学产生了莫名的兴趣,并且对看似离我遥不可及的文学之路开始翘首企盼。
钱钟书与杨绛相见,一句话“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从此世间便多了一对神仙眷侣。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对婚姻的比喻这样说道:“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然而,此二人的爱情却并非如围城中的那般。从小就酷爱文学的杨绛,为了钱钟书可以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随夫赴英留学,而且甘愿做钱先生的后盾而无怨无悔。她不仅在生活上独当一面,还认真地为钱先生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在钱先生写长篇小说《围城》的创作期间,杨先生更是鼎力相助。
生活本就是五味杂陈,世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他们也自然逃不出生活的怪圈。有一次他们因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发生了争吵,杨绛称钱钟书的读音是乡村口音,而钱钟书又觉得杨绛读得不对,俩人谁也不服谁,最后唇枪舌战吵了半天也没结果,还是杨绛找了个法国老太太评断,老太仔细听了俩人的发音后,认定杨绛是对的。
事后两人都觉得当时说了很多过激的话,也都很伤心。于是,两人商量对日后出现分歧的情况时,可采取各持己见的对策,允许有第二种答案的存在。这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如果一味妥协便会助长对方势头,而一味坚持又会两败俱伤。他们却做出了第三种选择,吸取经验,总结对策,以绝后患,夫妻之道也不过如此吧。
杨绛也并未因支持钱钟书而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学之路。令我十分震撼的是,她花了整整22年时间,从西班牙原文翻译出了《唐吉柯德》的中文版。而且,当时她已经40多岁,虽有英、法文基础,但并不会西班牙文。因为接受了翻译的任务,她先是查找了好几种英、法、德文的翻译版本,比对后发现有些地方差距很大。于是为了保证忠诚,她决定自学西班牙文,而且边学边译,后来由她翻译的《唐吉柯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当然,杨先生还翻译了很多其他外国文学作品,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文学翻译家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家。除了翻译,她一生都在不断地读书和写作,她坚信“背生字,做习题,一天不得间断,因为学习语言,不进则退。”而她的文学作品亦不在少数。
后来,在先后送走了女儿和钱先生后,她并没有因此而被岁月吞噬。虽然悲伤地写下“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但又决定“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然后开始了她的“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历程,在93岁高龄时完成了《我们仨》的出版。
在钱先生的眼里,杨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对于我们来讲又何止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