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芝堰之前,我从未把这儿当做我的重点旅行对象。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路长,而且并无交通工具。二是因为已经很深入山里了,网上对它的描述少之又少,甚至还不如新叶,由此我并不抱太大信心,但总归是失望伴随着惊喜,从新叶到芝堰生生用双腿走了十里地。看到村子的一刹那,它便刻在我的脑子里了。
芝堰村跟我脑海中脑补的江南村子是几近吻合的,我脑海中的江南村子无非就是一湖村房绕,房后有乾坤。芝堰亦如此,迎面半月形的小塘,小塘周围零零散散几处徽州风格的民房,有新的有旧的,成半圆形把小塘包进去。有趣的是,这几幢并不高大的房子却硬生生的把后面的所有巷子都挡住了,且如果看不见小塘两侧的巷口,就会很容易忽略这房子后面的乾坤。还好我虽然累,但眼神还算灵敏,跟着一个本地奶奶进了巷子,古香古色的各式徽州古民居便一股脑的扑在我的双眼上了。
芝堰村曾经是明朝的古驿站,就是曾经商队歇脚的地方,所以才呈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由于当地旅游局并没有太重视开发芝堰村,基本都是村民自己开发的,所以芝堰村的建筑显得参差不齐。有趣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元、明、清朝建筑,更有民国建筑、现代建筑,基本也算是元代以后江南村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了。村落里面老人居多,依旧是家家门户大开,做饭的做饭洗衣的洗衣,我尝试用我的老人缘跟一位爷爷交流但是失败了……我俩互相听不懂对方说话,光靠比划也描述不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值得探讨的是,芝堰的方言貌似跟新叶的方言还是不一样,真的如我的伙伴所说,一村一方言。我这时倒是羡慕那些会“两门”中国话的童鞋们了,当然,我也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我也会“两门”中国话,只不过要把“嘎哈呢”“你瞅啥”自行脑补成普通话就可以了……
芝堰最有名的景点便是“九堂一街”一街指的当然是古栈道,而“九堂”呢就是共前来歇脚的游客们休息娱乐的地方,祭祖的,看戏的,洗澡的,唠嗑的,喝茶的。这“九堂”分别处在不同的巷子口,想要全找到可要费点心,但娱乐性就在于此。如果我此刻有三两伙伴一定会兴致勃勃的跟他们打赌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全,但输得也基本是我,毕竟我眼瞎是出了名的。但上天垂怜,我终究还是没有在巷子里迷路,只是多走了许多冤枉路才找全“九堂”站在堂口,摸着木柱,跨进堂内,心中便忍不住被震撼到了,即使斑驳的台面,粗糙的石板,破旧的立柱也遮不住它们曾经辉煌大气的时候……
几大堂口建筑风格相同,都是徽州古民居样式,上面开着“天窗”,实乃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之“天井”。天井的由来是因为徽州地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和心情压抑等问题的,崇尚“天人合一”的徽州人便发明了通天通地的天井。而天井上方承接雨水的水瀽设计,使得四面屋顶坡面雨水从水瀽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所谓“四水归堂”,满足了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
正值清晨一束光斜斜打下来照在天井水池内,我便遗憾为何没有赶上下雨天?堂口内六个或八个立柱对称分布在屋内,显得霸气十足,天井后面的地儿显得昏暗,也恰恰是这种昏暗便显出堂口的古朴来了。内墙上有镂空,镂空内有祖先牌位,用红绸布包着,牌位前面还有着祭祖用的桌子和烛台……古民居古堂口,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遍地的油菜花,人文配自然,古朴配秀丽,新叶芝堰,不虚此行。
古民居的魅力就在于如果沉浸到里面,就仿佛能听到古时候经商的人来来往往来客栈休息,就仿佛能听到他们大声说话大声笑,就仿佛能听到他们看小曲儿时候摇头跟着哼哼,听到他们泡澡时满足的哈气声,听到他们的喝茶声,甚至听到他们的呼噜声……商者多豪放,所以古栈道……应该会热闹许多吧。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只恨来时无烟雨,往若一场空。我来了,你便在这儿,我走了,你依旧在这儿,你不会为我改变什么,但我却因为你,变了。
这便是为什么要来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