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怎么讲更重要
今天我们讨论练习声音。首先,有一组数字要告诉大家----73855。这是一组神秘代码,如果你在街头捡到一张银行卡,随便找个柜员机插进去,输这个数字,就会哗哗吐钱。你相信吗?不相信。以前还有人真相信,问我:“真的吗?樊老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同学。
这组数字其实应该分解成:7%,38%,55%,加起来就是100%。什么意思呢?据说这是一位叫艾伯特·马伯蓝比的心理学教授花了10年时间研究出来的定律。他指出,当你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发生了影响,那么有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生了多大的影响呢?马伯蓝比的结论是:别人对你的感受,只有7%是取决于你讲的内容,而有38%来自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音量等,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你的外形与肢体语言。
这个比例超出了我们平时的认知。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讲话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起码要占到50%的决定性。这个结论究竟是否科学,我不评论。但是我认为它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就是要重视讲话时的表现力。大家要注意,7%是内容,这些内容要靠什么媒介或载体来传递呢?38%的声音与55%的外形,其实讲的是我们的耳朵与眼睛这两大听觉与视觉器官的重要性。从听众的角度来看,如果他的耳朵与眼睛没有获得良好的感觉,他对那7%的内容会接受吗?肯定不会的。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我们经常被人物的外面所迷惑,在我们并不了解真实状况的时候,就因为声音好听、模样好看而迷恋,也因为声音难听、长相困难而把别人拒之千里。
大家一定要记住:再有价值、再重要、再正确的话,都需要适当的声音与外形作为媒介与载体传播。因此,我们更要记住这句话----怎么说永远都比说什么重要!
等一会儿我们会练习诗歌朗诵。大家一定能体会得到,同样的一首诗,别人朗诵起来,那就是最美的语言;而你一开口,就将它糟踏。大家也都去过KTV,同样的歌曲,旋律一样,歌词一样,为什么人家唱歌要钱,你唱歌却要命?我不是否定内容的重要,只是要强调,在内容一样的时候,差别就源于你的表现力。
发音的问题
讲话主要靠声音来传递信息,但是许多人对声音的问题并不重视,甚至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专门练习。
当然有些人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哪些情况下他会注意呢?一是说话结巴。如果你说话有些结巴,往往会受点刺激,比如别人有意无意地模仿你,让你感到难堪、伤心,甚至自信心都受到打击。这种情况下,你特别在意,甚至会找一些号称可以治疗结巴的机构去矫正口吃,甚至要吃药。以前有同学讲过这样的故事,包括他因此受到打击,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在我看来,结巴或者口吃,主要是心理问题,然后又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比如,在小的时候,由于掌握的词汇不多,说话总是在找词儿,而身边的小伙伴甚至大人模仿你,经过不断的强化,你就变成了一个结巴。尤其是,当你成年之后,面子观念越来越重,更怕人家说你结巴,一讲话就紧张,一紧张更结巴,恶性循环。
我认为,只要你战胜自己,不怕出丑,平时多做大声的朗诵练习,很容易矫正口吃结巴的习惯。
第二种情况是方音太重。方音太重容易被人嘲笑,这跟口吃一样,所以你会引起一定的重视。你可能会常常遇到有老板、客户或者朋友跟你说:“你说的是什么啊!我怎么听不明白呢?”那可能是在抱怨你发音不标准,尤其是带有浓重的方言味。我在广东时有个来自湖南娄底的好朋友,他讲话,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永远都带着浓重的娄底味,并且经常引来他人的笑声----让别人感到自豪的笑声。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等级差别,方言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印记。如果你是港台腔、广东腔、上海腔,在中国的地盘上,也许会让你有些自豪感。如果你的方音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被人抱怨与嘲笑,那可能带给你心灵创伤。因此,你会想办法去掉土气的方音。
第三种情况是发音不规范。这里指的是,许多人都做不到字正腔圆。
最突出的表现有三种:一是声音太小,稍远一点的人就听不清你在说什么。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没有注意到听众的感受。二是声音不清晰,有些字与词的音节,总感觉他在喉咙里打转,含混不清,或者吞字、吞词,听者感觉特别费力。这种情况下,别人就会经常问他,你刚才说的是什么,能不能再说一回。以前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多次被老板这样问,他就特别难受,压力山大。还有第三种发音不规范的问题是,断句有问题。他不能把一句话进行正常断句,听起来就很怪异。比如这句话,我来说是这样的----“欢迎各位来到樊老师经理人口才培训课堂。”我是流畅的,但是,他来说可能是这样的----“欢迎各----位来到----樊老师经----理人口----才培训课----堂。”这样当然不行。
总结起来,发音上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三条:第一,流畅,不要嗑嗑碰碰,结结巴巴;第二,清晰,不要含混不清,产生歧义;第三,宜人,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语速合适,听起来舒服、愉快。
语感的训练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非常悲剧的是,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来都不太重视语感的训练,尤其是口腔语感。
对正常人来讲,语感包括口、眼、脑三个器官的联动整合。讲话必须做到“意到口到,脱口而出”,而做到这点的最好训练就是朗读朗诵。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而大量的朗读,特别是大声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进行语感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具有敏锐的语感。
关于读书,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广义的读书指学习,比如说,我当年在××大学读书。狭义的读书是朗读,用嘴巴读,而且要读出声音来,否则就叫看书,而不是读书。可是,我们回想一下,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读过书;初中、高中的时候也读过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我们还有人读书吗?没有了,我们都是看书。于是,口腔肌肉对许多文字不敏感了,尤其是那些有文采的字、词、句,我们都不会挂在嘴上,我们平时讲话都是大白话。对那些有文采的话语、词汇,我们看到懂、听得懂,但说不出来,话到嘴边,不顺嘴。
即使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朗读和背诵课文,但我们都不讲究语气语调,普遍都是用一种拖腔懒洋洋的朗读,某种程度上对语感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今天能够从事口才培训,声音还算不错,完全有赖于年轻时候对诗与歌的热爱。20岁左右时,单身汉一个,晚上也没有什么消遣,就自己在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里朗诵诗歌,扯开嗓子唱歌。我买了一本《中外名歌101首》,几乎一半都会唱,自己尝试着用民歌的调子,或者美声唱法,几乎天天晚上唱,着实把嗓子练了一下。我还喜欢朗诵诗歌,像普希金、拜伦、歌德、裴多菲、但丁、海涅、泰戈尔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在那个时候朗诵过,之后也不再读诗。我尤其喜欢中国的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全诗差不多300行,一口气朗诵下来需要半小时。可是,朗诵起来非常过瘾,有一种青春洋溢、生命激荡的快乐。而且,我也用那个年代流行的卡带录音机搞个配乐诗朗诵,感觉挺好!现在回想起来,青春真好!
因此,对各位同学来讲,我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的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天朗读15分钟,学着用激情饱满、抑扬顿挫的腔调来朗读。我相信,读上一两个月后,你的语感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至于读什么书?没有什么限制。那些电视台、电台的主持人、播音员,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嘴顺,都是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出来的,他们是手里有什么就读什么。还有那些相声演员,他们也是训练出来的,比如练绕口令、练贯口,一口气背出几十百来个菜名,都是为了增强语感。
当然,我们练习口才,我还是推荐几本书让大家读。一是发给大家的教材《樊荣强的讲话技术》,读它不仅增强语感,也对我传授的讲话技术有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二是两本辅助教材,《经理人当众讲话素材大全》和《钻石法则即兴脱稿当众讲话范例》,朗读这两本书,除了语感训练外,还有两个意义,一是从范文中掌握钻石法则的窍门,一是增加知识与词汇量,尤其是口腔肌肉的敏感度。最后还推荐一本《心灵鸡汤大全集》,里面有几百篇文章,朗读它,可以增加词汇量,因为它的文采是适当的,同时还有许多关于人心、社会等方面的小故事,你自己会受启发,更是些讲话的好素材。
音量要足够大
接下来要讲的内容,都是关于声音宜人性的要求。
所谓宜人性,整体上来讲就是要听众感觉愉快、舒服 ,而不会因为听到你的声音就激起一种负面的情绪,甚至非常反感恶心。具体来讲,包括音量、语速、语气与语调----也就是声音中蕴含的情绪,还包括是否有抑扬顿挫的感觉,等等。
首先讲音量的问题。我建议大家,在上台讲话时,音量要足够的大。为什么呢?
第一,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有些人上台讲话,不懂得提高嗓门,而依然采用平时聊天的音量,这样讲话很成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不能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如果你的音量太小,后排的听众很难听清你讲什么,他们马上就会分心走神。
大多数情况下,你所讲的内容并非他必须听清,除非你讲的是大家如何分钱、分房子之类的利益与机会分配,所以他们不可能特别专注。因此,只有靠你自己大声一些,让他明确听清你在讲什么,如果你把握得住听众的需求,更激起他们的兴趣。其实,听众集中注意力,你有两个好处:一是他们把你讲的话听进去了;二是听众专注的神情,对你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你可以因此讲的更投入、更精彩!
第二,声音大可以减缓你的紧张感。一方面,正如刚才所说,听众的专注会增强你的自信,相应的就减缓了压力,没有那么紧张。另一方面,当你的声音弥漫在整个会场,你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压制听众的力量,而不是听众的气场盖过你。当然,声音大也可以起到转移压力的作用。大家小时候都打过针吧?有几个孩子打针不怕的?但是还必须挨打。那怎么办呢?我们拼命叫喊,叫喊的时候,注意力转移了,真的就没有那么痛了。我们平时遇到什么惊吓时也是这样子,一般都会发出尖叫声。
第三,声音大可以让你更有气场。划拳这个事,好多同学都干过,尤其是男同学。有时候,你的拳划得并不好,可是你的嗓门够大、气势足,对手都跟你喊的节奏来,这样你似乎赢的几率就高了许多。即使输了拳要喝酒,因为嗓门放开吼,身体内的能量在释放,当时的酒量也提升了。
声音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激情。如果你内心充满了激情,不妨用声音来展现。有位女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当辅导员,有一次她告诉我:“樊老师,我对你经前讲过的‘怎么说永远都比说什么重要’这句话,现在有特别深的感悟。我带了几个班的学生,开会的时候,如果我的声音小了一点,会场秩序就不好,自己觉得控制不了场面。但是,只是把嗓门放大一些,学生们就会专心一些,我自己也有力量感一些。其实,学生们不在乎你在说些什么,但是,只要声音大,他们就会高看你,不敢随便惹你,会尊重你。”
当然,这也不能无限制地大,声嘶力竭地嚎叫,不会让人愉快,那样过度了。我强调的是大而适当,要以宜人为标准,以听起来舒服为标准。
语速不可以过快
语速过快的问题,许多同学都跟我说起。其实,如果你的思路跟得上,你的嘴巴跟得上,一般不算什么问题。问题是,你想慢却慢不下来,刹不住车,心里紧张,想快点讲完下台。甚至,快了之后,思路与嘴巴都跟不上,舌头打结,语无伦次,而且反复出现,那才是问题,因为你失控了。
语速过快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个是紧张。一紧张就想赶快把话说完,赶快下台。一个是习惯。由于过去不重视,慢慢养成了所谓快人快语的习惯。有这种习惯的人,如果遇到他喜欢的人,遇到他熟悉的话题,他就会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在台上也连珠炮式的轰。
如果是因为紧张而快,平时讲话并不快,那么只要消除了紧张恐惧之后,就会恢复良好的状态。如果是因为习惯不好而快,那么就我给两点建议:一是用意识来控制自己。对于语速的问题,必须用这个方法。人的行为能否有好的表现,能否符合某些标准,都离不开人的自控力----人的意志,否则,你就会出轨。在台上的时候,你要想想,听众能不能跟上你的思路。如果听众跟不上,你讲了白讲,那不是听众的失败,而是你的失败。
另一点建议是,平时做朗读练习的时候,也尝试用慢读的方式,慢慢去体会慢的感觉。在课堂练习的时候,或者在工作生活中的某些场合,你适当地把语速慢下来,用心去体验。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如果你不想这样做,那永远慢不下来;除非你老了,想快也快不起来。
语速究竟该多快才是标准的呢?一分钟200~250个字,这是一个最佳标准。大家记住: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如CCTV《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他们的语速是每分钟240个字,也就是一秒4个字。大家知道这个数字,以后写讲话稿也好计数字了。讲5分钟你就准备1250个字的讲稿,讲10分钟就准备2500个字的讲稿。
一般情况下,我主张讲话比播音员慢一点,因为他们不大用停顿,而我们平时当众讲话,应该加一些停顿,所以字数在200~220个就可以了。如何达标?你自己拿一篇文章,用智能手机上的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体会到了,既听听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也可以掐一掐时间。
当然,语速也应当有所变化。根据你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份有所调整。
年轻人快一点很正常,充满活力嘛。如果太慢,显得死气沉沉则不恰当。还要根据讲话的内容与场合来调整语速。庄重的场合不宜过快,悲伤的场合更要慢而低沉;但是,欢迎的场合一定要轻快一点,否则你会严重破坏气氛。
因此,语速的基本原则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
语气和语调
有句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意思是:听别人说的话,要注意话的含义。是褒义还是贬义,是夸奖还是损话、风凉话,是真心真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实话实说还是指桑骂槐,等等。一句话,说与不说大不同,说出来,含义可能也有很多种,正所谓话里有话,充满弦外之音。所谓“说话听音”就是让人仔细分辨说话人的目的、动机!这是从听话的要求来讲的。
反过来,从说讲话人的角度,我们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如何避免误读误听,这非常重要。你本来没有某个意思,可是别人误解了你,听出来有某个意思,而且不利于团结,对你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那你就悲催了。
造成别人的误读,可能是用语不当,可能是说了不该说的,可能是举例不当,可能是论证不严谨,可能是你自己都还没有想清楚,而最不幸的,可能是你的语气和语调不当。今天我们只讨论语气和语调的问题。因此而导致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你不知不觉发生的。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主动去征询过身边人的意见,听取他们对于你讲话时语气和语调的感受。只有你表现得十分过分的时候,人家可能不得已向你提出来。但大多数时候,别人不会告诉你,你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不招人待见,让人不愉快。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以前有位同事,同一家公司的销售高管。她说话总爱在句子最后加上一个升调的“哦----”,听上去的感觉是,她对你十分不屑,感觉很不爽。我知道,她并不是故意的,即使她有些清高,但以她的阅历与资历,她应该懂得不能在话语中有这种伤害人的表现,她只是习惯不好而已。但是,我从来没有向她指出过,也许,十年过去了,她今天还是这种语调讲话。
语气和语调总是在不经意间暴露了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待人有些许的不满、瞧不起,都很容易在话语之间流露出来。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听者会感受得到。
听众不仅仅是听我们讲了什么,而总是透过我们的语气和语调来判断我们的态度。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听话听音”。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在此处的意义就是,如果听众误解了你的态度,那你就会失去一切。
如何避免听众因为你的语气和语调与误解你呢?总结起来,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提气。提气就是提神。平时我们总在讲,干事得有精气神,讲话也是一样。一旦讲话,就要告诉自己,不能死气沉沉,不能软绵绵,声音一定要尽量做到洪亮、明亮、热忱,而不要让人觉得你病态、软弱、不自信,甚至变态。
第二,去病。找你最好的朋友,或者问老师,让他们指出自己语气和语调方面的毛病,去掉让人不愉快的发声词、尾音、赘语。
第三,修身。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如前面所讲,如果你在内心里面缺乏真诚、宽容、友善、关心与爱,必须会在表面上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而且你自己并不知道你犯了什么错。你必须时刻检讨自己,如曾子所讲“三省吾身”,注重自己的人格修炼,才会自然地表现出热情,而不是清高、自我、夸夸其谈、自以为是。
停顿的运用
抑扬顿挫----这个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是我们自己讲话大都不以此为标准。我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字:抑,就是压抑、抑制,就是把声音抑制住,不要放得太开,适当地低沉一点。扬,就是张扬,向上撒开,对于讲话来讲,就是把声音放大,嗓门提高。顿,就是停顿,把话给收住,不发出声音。挫,则是在字与字之间,有短时间的空隙,而且每个字都用重音----主要拿来处理一些关键词。
抑扬顿挫对听众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因为它让我们的声音充满了变化,而不总是一个调子,或者低沉、拖沓、索然无味,或者过度高亢、激烈、连珠炮式地轰炸。如果我们讲话时不能给听众抑扬顿挫的体验,就会缺乏宜人性,就可能是平淡的,甚至是失败的。乔布斯说,一定要让每次讲话都成为听众美妙的体验。我想,这个抑扬顿挫就是增加美妙的重要法宝。
下面我特别讲一讲停顿。为什么要特别讲它呢?因为我发现,停顿是一个关键,如果你能够把握停顿,那么你对声音的处理与运用,就会达到一个高度。比如,经常有同学问我,怎么解决语速过快的问题?我告诉他,学会停顿!当你能够让自己的声音停顿下来,你就能够把语速给减下来。
到底停多久才算是停顿呢?以我的看法,起码两秒钟以上,甚至三秒、五秒,这才算停顿。遗憾的是,许多人停顿不来,停不下来,只要一停下来,空气中瞬间就没有了声音,十分安静,空气似乎凝固,讲话人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此,停顿虽好,可用起来并不容易,必须通过刻苦的训练,有意识地运用,才会养成习惯,自如运用。
停顿有许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你可以拿它来填补接不上词的空档,用停顿来代替“哦”、“这个”之类的赘语,让语言更干净。第二个好处是突出观点。大家可能听说过国画“留白”的技巧,为了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画家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不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且突出了图面中的主体。第三个好处是,让听众有时间去记忆与回味。刚才讲停顿如同绘画之留白,其实,留白也是话剧的专业术语,指在话剧中演员说完一些艰涩的台词之后,为了方便观众有时间理解台词,稍微停顿一些,再接下去表演。
讲话也要这样,你觉得有些观点过于复杂的时候,不妨停下来,让听众回味一下,在脑海中记忆一下,或者在笔记本上写下来。
停顿用在哪里最好呢?用在三个地方。一是在重要观点前后。这里的停顿就是我刚才所讲的留白,让你的观点更突出。二是在问句之后。你讲出一个问句后,不要急着讲出答案,稍微停顿一下,让听众产生期待,精神更专注的时候,再讲出答案,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一定要懂得吊胃口。三是序数词之后。我以后讲“钻石法则”的时候,会提出分为三点来展开阐述的观点,因此要习惯使用序数词来引导,比如,第一、第二、第三……而且,一定要在这个序数词后停顿一下,让听众明显地感知到你的话语在这个地方分段。讲话不同写作,文章在视觉上看得到分段,而讲话时如果你不用序数词来明确提示,听众很难分清你讲话的逻辑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