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流派哲学家们对“经验”的理解》
作者:罗黎帆老师,500强总经理出身的 高层次咨询型培训老师,与培训岗位出身的老师们有很大不同。欢迎添加罗老师微信号luotler领取54套精妙实操工具包,也欢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罗老师课酬成本更低,产品单价利润更高)
一、
搞经验萃取,为什么要追根溯源了解“哲学家们”对“经验”的看法?
罗老师一直强调,经验萃取的核心不是“模型框架”,而是“刨根问底的研究”。哲学家往往是古往今来最“智慧”的一群人,我们可以向先贤们学习,汲取他们对“经验”的各种理解。
二、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
当有人说,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
当有人说“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代言人。
三、
经验主义哲学的3位代表:洛克、柏克莱、休谟。
在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开始有明显的2大分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1、笛卡尔(理性主义、二元论)
笛卡尔就是理性主义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公元1596年—1650年,理性主义主要依靠演绎推理,笛卡尔想像中的哲学体系应该像欧式几何一样,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整个哲学世界来。
二元论是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这种观点就叫做“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很多哲学家都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我明明知道我所生活的、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无比真实。但是,到底怎么能严格地去证明它是真实的呢?
笛卡尔认为: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也可以说,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那么“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确认我自己存在,外界的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们不知道,哲学管这叫做“唯我论”。
唯我论还可以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
目的论,认为世间万物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比如“世上有苹果是为了给人吃的”。假如我是这世界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很容易就想到,或许这些幻觉都是为了我才创造出来的吧。
2、洛克(经验主义)
洛克,1632年-1704年:科学派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批评了宣称人生下来便带有内在思想的哲学理论(公设、实体),他主张人所经历过的感觉和经验才是形塑思想的主要来源。由于他在这方面的理论,洛克可以被归类为经验主义者,
反驳:笛卡尔他们研究哲学,不都先要公设吗。问题是这公设它有什么根据吗?斯宾诺莎说世上存在实体,你能做一实验给我证明吗?说白了,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构建的哲学世界,整个学说不过只是那几句公设,而这几句公设还没什么根据!
3、莱布尼兹(理性主义)
莱布尼兹,1646年-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他和洛克辩论,反驳经验主义者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提出单子论。他的一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莱布尼兹的世界是由一群极小的精神(单子)组成,由此发明了微积分。
洛克说,理性主义者们所谓的一些先于经验的公设啊、理念啊,和动物的本能没有区别。莱布尼兹针锋相对地反驳:你知道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就是禽兽做事只凭经验,人却能根据经验总结出必然规律。禽兽不知道思考,总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所以人可以利用禽兽的习性,去设计陷阱捕捉禽兽。
而你们这帮经验主义者,哼哼,你们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那你们的联想能力不就跟禽兽一样了吗?
4、牛顿(经验主义)
牛顿,1643年-1727年,牛顿热衷于做实验,跟洛克一样,经验主义者,他的成就大多都来自于做实验,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潜台词就是,理性主义者们那些坐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假设,哥们我是不同意的。
机械论: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倾向于经验主义。机械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像机械一样运转的,如果以物理学的观点看,骰子最终的点数,是被骰子的形状、密度、摇晃它时手的力气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决定的,骰子的运动也得严格遵守物理规律。只要我们知道之前任何一瞬中全部的物理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骰子最终的点数。普通人以为骰子是随机的,只不过是因为所有数据的计算量太大,超过了人类能力的范围而已。
按照机械论,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科学去计算的,
机械论,必然发展成为决定论——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
除了建立在机械论上的严格的决定论外,在哲学史上,更流行的是部分决定论。也就是物理世界是决定的,但是人也有自由意志,这当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决定论和宿命论很像。
5、休谟(怀疑论)
休谟,1711年-1776年,经验主义者,他怀疑一切,怀疑机械论和决定论,挑战整个科学体系。
他怀疑一切,所以在休谟这里,经验就是人的感觉印象。我感觉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至于这感觉从哪来的,是真是假,我不知道。
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面前的生活,在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觉之前,我们就照着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去无限地怀疑世界
6、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黑格尔类似,认为历史的发展遵从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决定历史的是物质,是生产力,不是黑格尔那里的“绝对精神”。
但是机械论的推论决定论一般人又不容易接受,没人觉得自己是被控制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决定论这讨人厌的地方给改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仅决定意识,意识还能反作用于物质
7、培根,实验归纳法
培根(1561年-1626年),英国人,实验科学和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张只有建立在现实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去观察、收集事实,然后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事实中得出结论,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的“定性-归纳法”。“归纳法”创立初期,并未得到应用。直到19世纪,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成为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第二,他提出:世界是物质的。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完全可靠的,也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秘。这一思想,开创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他也成为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者。
8、康德,物自体,先验主义
康德,1724年-1804年,德国哲学家。
“物自体”:世界的真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译作“自在之物”)。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
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关,我们起个名字叫做“先天认识形式”。类似有色眼镜。
康德认为,这世界上有一些东西(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人类看到的是被扭曲了的世界(表象)。看到的物体(表象)是被有色眼镜(先天认识形式)过滤了的,而真正的本来面貌(物自体)是无法认识的。
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
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认识的,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对了。
9其他哲学家
诸如黑格尔、罗素、叔本华、尼采,他们对“经验”的阐述较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四、
举例:
甲认为首先是脑海中的逻辑和数学,世上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数学与几何形式的不完美的个例。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两个实体,一个是认识的实体,这就是人的理性;一个是具有伸延性的实体,这就是被认识的对象。这两个实体构成了整个的现实世界。
乙认为世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人们通过感官确定了概念的指称,其后的逻辑和数学是我们在运用工具进行等价推导,实际上知识体系的信息量在“概念的指称”时刻已经完全确定了,逻辑的推导是一种工具的运用,在哲学上不应具有根源性的地位
丙发现概念的指称过程中不得不实现包含预设的前提,丙将指称的前提想象为感性直觉/形而上学,将其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甲叫笛卡尔,传统理性主义的颠峰人物
乙叫休谟,经验主义创始人
丙叫康德,新理性主义/先验哲学创始人。
五
回到“经验萃取”的主题来说,我们所要萃取的“经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人的感官体验”狭义概念,而应该是广义的,包含了“知识、智慧”
这一点切莫咬文嚼字。经验萃取在国外的学名叫“Knowledge Harvesting知识收割”,可能更贴近本意。但是中国人的语言习惯问题,对“知识收割”这个词没感觉,但“经验萃取”一听就理解是什么意思了,更便于在国内推广和发展。
这一节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