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邀请了《金字塔原理》的译者汪洱老师,到华与华讲了两天课,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月呢,我看了大家写的报告PPT,没有一个按老师教的做的!自己原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我就又想起子路的故事,他听到一句善言,你接着跟他讲第二句,他捂起耳朵:“不要听!不要听!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呢!”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王阳明说:“今天讨论性的人,都在争辩异同,说是在空口说性,不是自己真的已经明心见性。如果真的懂得性,就没有什么异同可以争辩的了。”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问:“声、色、货、利,恐怕良知里也不能没有吧?”
王阳明说:“固然如此。但是初学用功,却需要扫除荡涤,不能有存留,这样遇到声色货利,也只是顺而应之,而不是被它牵累。致良知,就是要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细明白,没有毫发遮蔽,则我与声色货利的交往,也无非天经地义,自然流行。”
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并非不要富贵,是不要不义。如果取之不义,则舍弃之而了不动心,不为声色货利所牵累,这就是致良知。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王阳明对弟子们说:“我跟各位讲致知格物,每天都是这几句话,再讲一二十年,还是这几句话。你们听了我的话,实实在在去下功夫,那么每听我讲一次,自然就长进一次。否则只是一场空谈,虽然听了,又有什么用?”
这个太典型了!听到好的老师讲课,都如痴如醉,老师讲得太好了!学到太多东西了!有这样的老师太幸福了!下了课呢,自己该干啥干啥,根本就没有按老师讲的去下功夫,还惦记着什么时候再有好的课程去听!
上个月我邀请了《金字塔原理》的译者汪洱老师,到华与华讲了两天课,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月呢,我看了大家写的报告PPT,没有一个按老师教的做的!自己原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我就又想起子路的故事,他听到一句善言,你接着跟他讲第二句,他捂起耳朵:“不要听!不要听!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呢!”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王阳明说:“人的本体,时常是寂然不动的,又时常是一感应就通的。就像二程说的:‘未有感应的心体未必在先,已有感应的心体未必在后。’”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一位同学举佛家的例子问:“佛伸出手指说:‘你们看见了吗?’大家说:‘看见了。’又把手指缩回袖子里问:‘你们现在看见吗?’大家回答:‘看不见’。佛说:‘你们还没有见性。’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说:“手指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但是你的‘见性’常在。人的心神,只在看得见听得着的地方驰骋,却不在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着实用功。却不知道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才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才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应该时时刻刻学习去体察那些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这功夫才有一个切实的着落。时间长了,功夫纯熟,则不需刻意用力,不用时刻提防省察自己去克己复礼,也能生知安行,坦然中道,就能像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真性的生生不息,就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率性而为,那就不会被外在的见闻所牵累。”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有同学问程颢先生这段话怎么讲,程颢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同,活泼泼地。”
这一段,是程颢讲子思的《中庸》,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鸟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知道费而隐,费,是用之广,隐,是体之微。所以传习录这里讲这个,是和上一段讲手指看得见看不见相呼应。
君子之道广大而精微,放之四海而皆准。道理都非常简单,普通男女也能明白,能照做;但又非常精深,到那极致处,就其全体而言,圣人也不能都知道,都做到。
君子之道,近在夫妇居室之间,远在天地之外。所以君子说大,天地之大也装不下,君子说小,小到了夸克,谁也没法再把它打破。鹰击长空,鱼潜深渊,上下分明,君子之道,普通男女也可践行,但他高深的境界,则昭著天地。
程颢就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就是君子之道,上通天,下接地,就是天地之间活泼泼的生机生意,和“必有事焉而勿正”的意思是一样的。
必有事焉而勿正,是孟子讲如何养浩然之气,集义而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时刻不能脱离大道,时刻都在事上磨练,修行存养,而不预期其效验。勿忘勿助,不要像宋人那样,拔苗助长。
程颢就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和“必有事焉而勿正”意思一样,都是生动活泼。
王阳明说:“程颢先生说得也对,‘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原意就是形容万类霜天竞自由。天地之间活泼泼的,无非就是这一个天理,就是我的良知流行不息。致良知,就是必有事焉的功夫。这个理,不仅是不能脱离,也实在是无法脱离。世间所有的事都这一个大道,走到哪儿,都是这一个功夫。”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