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心学,就是学习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又说:“诸君用功,切不可‘揠苗助长’。天资卓著的人绝少,学者不可能一步登天就成为圣人,在起起伏伏,一进一退之间,才是学问功夫的次序。不能因为我前些日子下功夫了,今天却不管用,就强装出一副没破绽的样子来,这就是揠苗助长,把前面下的功夫都破坏了。这不是小过错。比如行路之人,不小心跌了一跤,爬起来便走,不要欺骗别人,装出一副没有摔过跤的样子。你们只要怀着一颗‘避世也不郁闷,不被人认可心里也不郁闷’的心,只管依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不管人的非议嘲笑,不管人的诋毁诽谤,不管人的赞誉辱骂,也不管自己的功夫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进步快还是慢,我只管由这致良知的心主宰而没有停息,久而久之,自然越来越有力量,一切外事外物,都不能摇动我心。”
王阳明此论,正是一切学问功夫的关键,总结起来五条:一是致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功夫;二是日日不断,时时刻刻不停息,必有事焉,至诚无息;三是不期必,不预期其效,不将迎意必,不‘意必固我’,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绝不揠苗助长;四是不被认可,不被任用也不在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夭寿不二。
能深刻理解以上四条,久而久之,自然力量越来越大,你就能够……
慢着!一说“你就能够……”其实已经在预期其效了,在将迎意必了,再往下走一步,就是揠苗助长。
所以还有第五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之所欲,所好,所乐者,就是我的良知,良知比什么都重要,致良知,我只是要致良知,其他结果是他自己来的,不是我刻意去要的,来的什么我都接着,来什么我都接受。
到了这个境界,是真功夫了。真功夫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就是不为外物所移,任他威逼利诱,我自巍然不动。
这层功夫,我看到了。但有时候离他近,有时候又离他远,也是一起一伏,有进有退,日日修行中。
王阳明又说:“人如果着实用功,随便他人如何诋毁、诽谤、欺辱、轻慢,都是自己受益之处,都是可以助长德性的资源。如果不用功呢,他人的意见就好比妖魔,终究会把自己拖累到。”
别人诋毁、诽谤、欺辱、轻慢你,总是有个原因,提醒你思考一下,注意一下,也是受益。如果他的诋毁实在是无理和荒谬,克劳塞维茨也有一句话:“批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受益。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寒,不得发生耳。”】
先生有一天带大家在会稽山大禹墓游览,看见田间的庄稼,说:“这么短的时间,又长得如此高了。”
弟子范兆期在旁边说:“这是因为禾苗有根。学问如果能自己种下根,也不怕没有进步。”
先生说:“人谁没有根呢?良知就是人天生的灵根,自然是生生不息的。但是被私意牵累,把这根戕害,蒙蔽了,不能生发出来罢了。”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同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一位学友,经常动气指责他人。先生就警告他说:“做学问,要反思自己,反求诸己,如果一味去指斥别人,之看到别人的不是,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如果能反省自己,便看到自己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自己改进还顾不过来,哪里顾得上去指责别人,哪有时间去帮他改正?舜能感化他的弟弟象的傲慢,其关键在于他不去理会象的不是。如果舜要去规正象,那他就会看到象的许多不是了,怎么感化得了他呢?”
这位学友听了之后,感到悔悟。先生又说:“你以后不要去论别人的是非,想要责备人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当一件大的私意克去才行。”
舜的父亲瞽瞍和弟弟象,伙同后妈要杀掉他,舜却最终把他们都感化了。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过,因为“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瞽瞍是世间大慈之父。”这是他俩的“自我鉴定”。瞽瞍觉得,我对这儿子这么好,天下哪有我这样的慈父啊?他却对我这么不孝!对他妈也不好,对他弟弟也不好,如此逆子,真是死有余辜!瞽瞍眼里,全是舜的毛病。舜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他发现父母和弟弟一起要杀他,他不是去看父母和弟弟的不是,而是怪自己,我是多么的不孝啊!让父母这么厌恶我,弟弟我也没带好,我真是这时间最不孝的,最糟糕的长子!由于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就在自己身上求改变,自己努力,最终感化了父母兄弟。
【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先生说:“凡是朋友之间讨论学问,纵使有人显出浅陋鄙薄,或者想要标榜自己的才智,那是他发病了。这时候呢,你对症下药,帮助他是可以的。但是,不可因此对他怀有鄙夷轻视的心,那就不是君子与人为善之心了。”
与人为善,意思不是对人善,是与别人共享善,共享善德、善行、善办法。孟子说:“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君子最大的德。孟子主要是讲“舍己从人”,看见别人的办法好,马上照着做,与人为善,照他的善做,不在乎舍弃自己的思想或办法。王阳明此处讲的与人为善呢,是我的善,他的不善,我要真诚的把我的善分享给他,帮助他,不要瞧不起他。
与人为善背后的理念,是善为天下公。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也不是孔子的,也不是苏格拉底的,是全人类的,没有什么谁谁谁的思想,天理只有一个,谁悟到了都是一样的。两人如果不一样,总有一个是错的,或者都是错的。
这也是针对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追求“有自己的东西”,或者学问“自成一家”之类。如果你真的“自成一家”,你肯定是错的。王阳明说,这是有“胜心”——“其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前人在这方面的耕耘,学问已经很完备了,他非要换一些新词儿,说前面的过时了,这是他的新时代了。这就是没有“与人为善”之德。
其他的“吃瓜群众”呢,又喜新厌旧、贪巧求速、追新逐异、好为偏僻奇怪之论,老想听“新东西”,学“新东西”,不愿意下功夫在“老生常谈”上切实笃行,知行合一,这就是几千年来正学不彰,群魔乱舞的根源。所以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代都需要有人来担当的事——与人为善。
学习王阳明心学,就是学习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