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时隔两年重读资本论,打算边读边写点记录。
由于不是第一次的学习,所以不会再对一些基本概念做记录和摘抄。
由于时间比较不充分,所以笔记会慢慢的整理和完善。
此部分以摘录和零散的笔记为主。
注:
写了一段时间,发现简书的markdown编辑还是过于麻烦
转而还是用word写了笔记和摘录.
目前第一册已经写完,但是不在简书上更新了哈.
第一章 商品
目录:
这一章要回答什么是商品?商品有什么性质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商品的性质: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马克思的这段话给我三点理解:第一,内在的不可以拿出来交换的东西不能叫做商品;第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不能叫做商品,商品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第三,由此可见,需要永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资本的无限的扩张的背后是欲望的无限扩张。
商品的性质的两个无关:
① 与什么类型的需要无关
② 与什么形式来满足需要无关
需要可以分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部分。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是要有交换的、是要为别人生产的。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
抽象劳动
商品A、B、C等等之间可以互相交换→ 有一种内在的等量 → 这种等量就是抽象劳动
如何规定劳动的量 → 劳动的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的而非个人的)←由劳动生产力来决定
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
①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③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⑤ 自然条件
摘录:
-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
-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称为有用劳动。
- 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那么什么是劳动,这将是第二节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推论得到
劳动的二重性:
① 作为质的劳动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使用价值的交换,不同质的商品才能相互对立,这里就包含着不同质的劳动。
② 作为量的劳动
复杂劳动 = N*简单劳动
摘录:
-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的必然性。
-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 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要素的结合
[我们现在知道了价值的实体。这就是劳动, 我们知道了价值的量的尺度。这就是劳动时间。]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同一的社会单位 → 人类劳动
因此,价值的对象性是社会性的,其中不包括一个自然原子
所以,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研究就要从这里入手
这一节要来说明货币形式的起源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0匹布 = 1件上衣
(相对) (等价)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价值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得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得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级。
价值是只能在相对中体现的
摘录:
-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得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关系,而非考虑量。
上衣只有作为价值物才能与麻布相等
摘录:
- 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他们共同的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
-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式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必须使他表现为一种“对象性”。
- 可见,在上衣成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上衣形式起着价值形式的作用。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 可见,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
在我看来,西方经济学所说的供需关系是对经济现象的总结和描述,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经济现象的根源性的探讨。比如供需分析的前提是已经有了价格、商品等概念存在,而马克思是要先推导出商品是怎么来的,价格是怎么来的,货币是怎么来的。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什么是价值量,如何表现
商品的等价实质上是价值量的等价。
这一节以下要研究生产力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摘录:
- 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等价形式
摘录:
- 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 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
从相对价值量中是无法推出价值量的,就像把AB放在天平上称,你无法知道它的重量是多少。
- 20码麻布=1上衣,就已经提出了等价形式的谜让人们去解开
在商品交换中,上衣好像天然的具备了等价的形式了,但这完全是不属于上衣的自然属性的,所以这样的“天然”是哪里来的呢。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①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摘录:
-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
劳动产品是如何转化为商品的?
答: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使生产一个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使两个商品之间交换的偶然性消失了。显然,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摘录:
- 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个别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
(2)特殊等价形式
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第一,未完成。这样的系列是永无止境的。
第二,每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
C. 一般价值形式
(1)作为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在第三种形式上,商品价值的表现是:
第一,简单的,都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
第二,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
第一种形式是在劳动产品通过偶然的、间或的交换而转化为商品的阶段才出现了。
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更完全的把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它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
第三种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
摘录:
-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发展过程: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特殊等价物的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
摘录:
- 要表现一般等价物的相对价值,我们就必须把第三种形式倒过来。即第二种形式,现在表现为等价物商品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等价形式同这种独特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在历史中,金夺得了这个低位。
D. 货币形式
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一般等价形式,从而理解一般价值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的困难。第三种形式倒转过来,就化为第二种形式,即扩大的价值形式,而第二种形式的构成要素是第一种形式。因此,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
第二章 交换过程
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性价值,可以对我没用,对他有用。是社会性的,不是物体本有的。
摘录:
-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占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占有者是使用价值。
- 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 对每一个商品占有者而言,每个别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因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 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的社会职能,这个商品就成为货币。
-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
- 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
- 每个商品对于它的占有者直接就是交换手段,对于它的非占有者直接就是等价物。
- 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 价值尺度
金所以充当观念的价值尺度,只是因为它在交换过程中已作为货币商品流通。因此,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
- 商品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从而本身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独特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
- 因为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是观念的金。……。因此,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是观念的货币。
-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
- 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量。
以下的内容讲价格形式:
- 因为货币标准一方面是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又需要得到公认,所以,最好就由法律来规定了。
- 因此,价格或商品价值在观念上转化成的金量,现在用金标准的货币名称或法定的计算名称来表现了。
货币最开始只是观念上的金量。
- 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
- 价格是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
最初的货币的单位就是重量单位
- 因而,商品的价值量表现出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
- 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的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
2. 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作为流通手段的中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 商品一旦达到他充当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从商品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
- 金作为单纯的商品并不是货币,而其他的商品通过它们的价格才把金当作它们自己的货币形态。
- 交换过程造成了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即造成了商品得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对立的一种外部对立。在这种外部对立中,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和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对立着。
-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 W-G-W
- 社会分工使商品占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而又使他的需求成为多方面的。
- 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首先应当对于货币占有者是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或者说,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 这就证明,在全部的社会劳动时间中,以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
- 所以我们的私人生产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 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
- 但是商品同什么交换的,同自己的一般价值形态交换。金又同什么交换呢?同它自己的使用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交换。
- 因此,商品价格的实现,或商品的仅仅是观念的价值的形式的实现,同时就是货币的仅仅是观念的使用价值的实现。
- 因此,货币可以是粪土,虽然粪土并不是货币。
- 因为商品在变成货币后就消失了,所以,从货币上就看不出它究竟怎样落到货币占有者的手中。
如果每一块钱都可溯源会怎么样?
-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
- 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了。
- 流通不断的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
- 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的通过危机显示出来。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b)货币的流通
- 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的手里。
- 商品在流通的前半段同货币换了位置。同时,它的使用形态便离开流通,进入消费。
- 货币不断使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同时不断去占据商品在流通中的位置,从而不断离开自己的起点。
-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的迅速表现为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的流水般的统一。相反,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独立阶段、
- 流通手段量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货币量或货币材料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
(c)铸币。价值符号
- 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金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他们的分离过程。
- 流通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转化为金假象,或把铸币转化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
-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相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他的职能存在相分离。那么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
- 因此,他们的铸币职能实际上与他们的重量完全无关,就是说,与价值完全无关。金的铸币存在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了。因此,相对的说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
- 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我们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还是根本不知道的。但是不妨顺便提一下,正如本来意义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 只要把这些纸票确实是代替同名的金额来流通,它们的运动就只反应货币流通本身的规律。
- 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撇开有信用扫地的风险不说,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
- 金块只要实际处在流通中,它就是单纯的铸币或流通手段。
- 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
10 .但是,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
3.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就是货币。
充当价值尺度时存粹是观念的。流通的时候可以用别的东西来代表。
(a)货币贮藏
- 货币财富无非是以及转化为货币的产品财富。
- 随着商品流通本身的最初发展,把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商品的转化形态或它们的金蛹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了。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
- 于是货币就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 他要买而不卖,就必须在以前曾经卖而不买。
- 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作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作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利增大了。
- 因为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东西转化成的,所以,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转化成货币。
- 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从事息息法西斯式的积累劳动。
- 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池,又是引水渠,因此,流通中的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
(b) 支付手段
等价物——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级上。现在:
第一: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契约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计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必须支付的货币。第二,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
-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和商品价格上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
- 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通过货币满足某种需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以货币形式保存商品,欠债的买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能够支付。
- 在流通过程的每一个一定的时期内,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这些债务的已售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一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币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
- 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或事后进行的第一形态的锁链,同我们前面考察的形态变化的系列的交错,有本质的区别。在流通手段的流通中,卖者和买者的联系不仅仅被表现出来,而且这种联系本身只是在货币流通中产生,并且是与货币流通一同产生的。相反的,支付手段的运动则表现了一种在这种运动之前已经现成地存在的社会联系。
-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
- 流通货币的总额 =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同一货币交替的时而作为流通手段时而作为支付手段 (条件:流通手段的速度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
- 因此,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天内流通的货币量和流通的商品量也不再相符。货币在流通,而它所代表的是早已退出流通的商品。商品在流通,而它的货币等价物只有在将来才会出现。另一方面,每一天订立的支付和同一天到期的支付完全是不可通约的量。
- 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
- 货币成为契约上的一般商品。
10 .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c) 世界货币
- 世界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执行职能。它的最主要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