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喧嚣繁华让我怀念那青城山的幽静。
两年前那个细雨绵绵的下午,独自坐车来到青城山。下了动车,雨已经停了。前方是片不大的场地,停着几辆摆渡车。远眺青城,雾蒙蒙的山峰似巍峨近在眼前又仿佛遥不可及,整个人似乎融于那天地之中,不知身在何处。
摆渡车只至山门入口,山门入口至山门仍需走约半小时路程。有幸结识一对常年至此度假的中年夫妇,遂结伴同行。男子个性温和,与我谈论这道家的圣地,又感叹年华的逝去;女子却有这颗少女的心,时不时在那青草丛中摘下一朵野花或是追逐着那雨后偷跑出来的蝴蝶。宽敞的大道只有我们三个,两侧的松树郁郁葱葱,路边的青草雨后欲显娇嫩。
行至山门,与那对夫妇分别,他们要去常年往来的山庄转转,我便独自一人穿门而上;古典式的山门在旁边巨树衬托下显的有点渺小。进门不远分两条道,一条沿左从山荫亭过凝翠桥、访宁桥、天师洞至祖师殿,而后右上达上清宫,呼应亭,另一条直上过半山亭再左上至上清宫,呼应亭。决定先从左上再直接下。
因下雨游客较少,拾阶而上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年轻力壮很快就到了山荫亭,前方不远有个小旅行团,7、8个人左右:最前面是个精壮小伙,埋着头向上爬;中间是几对夫妇异或是情侣,一边爬一边低声交谈着什么,放佛不愿惊扰这山的静谧;让我惊讶的是最后一对,明显是祖孙二人,年轻的孙女轻挽着祖父的左臂,慢慢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移动,老者70岁左右,身体还很硬朗,时时停下看看两侧花草树木,或有低声与他孙女交谈。看到这个场景当年的我佩服之余也甚是感动,两年后再想到这却觉得这是种多大的幸福!对自己这又是如何的遗憾。
跟着这小旅行团走了一程便穿行快步而去,又只剩一人,过了走在这幽谧的山道上。爬了几段坡,眼前出现一段水平小道,说是小道勉强也可两人通过:因刚下过雨,小道上还很湿滑;小道右边是一片光秃秃的峭壁,细小的流水沿着红黄的岩缝缓缓流下;左边没有栏杆,那不知名的树木密密麻麻挣扎着向上,道路旁伸出的小枝在雨雾下略显妖娆;对面的山峰,浓郁的水雾,奔腾的流水声暴露了它们的秘密,挪至道旁,低头望去,水雾下一条白练向下游划去。
就在这危险的小道上默默地呆了很久,很幽静很舒服,此时有种出尘想要永远呆在这里的感觉。但这种心境被一阵炸雷般的唢呐声惊醒,随后又传来苍老的合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有点恼怒,匆匆向前而去,却见凝翠桥头的小亭子里有四个老头:两个坐着吹着唢呐,两个站在那纵情高歌,满脸的激情、陶醉。
面对四个老人也发不起火,反而很是敬佩。静静地听完红歌,与他们打了声招呼,沿着凝翠桥向祖师殿而去,出尘之心境刚断,没有心情欣赏凝翠桥下的美景。过了凝翠桥,游玩了下天师洞,接着穿过访宁桥,准备去祖师殿。过了访宁桥不远,有处台阶较高而且看上去不是很工整,那处台阶右边是个小高地,上面荒草至膝盖高,隐约有个坟茔,一时好奇便爬了上去。
确实是个坟茔,坟前还立这个碑,上面写着“张天师衣冠冢”几个字。坟左是块竖壁,靠近路旁的壁上凿了个小洞,里面是张天师像;坟右是深谷,流水潺潺;抬头看看四周,此虽在群山环抱之中却又能窥天地之奥妙。虽不懂风水,也看出此地集天,地,山,水势于一体,宝地啊!不由对古人心生感叹,作揖而去。
祖师殿与上清宫游人稍稍多了,大声喧哗的有之,专业摄影的有之,走马观花的亦有之,祖师殿及上清宫的道教祖像与那其他的道教差不多,只是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凭添了一种气势。
以后算是真正的爬山了,卯足劲从祖师殿到上清宫最后到前山最高点呼应亭。观山下云雾缭绕闻仙乐邈邈,似置身于仙境之中。沉醉半晌方从另一路而下。
回去的路上又下起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将青城山在我视野中模糊,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