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
226,000个字,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了这本充满着人性的小说。或许可以更短的时间,不过很抱歉,我的阅读进度有些慢。书中开始讲述的是一个主人家的少爷和仆人家的儿子的童年故事,真的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何况是两个男孩。
但它的魅力就在于无声无色地吸引着我一点点读下去,越读越喜爱,越来越震撼,直至最后爱不释手。
书中讲述的是生活在阿富汗的二个少年,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家的仆人兔唇少年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等男孩欺侮的场面而没有去救他,为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战争令他跟随父亲逃往美国。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再度踏上了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为在战争中不幸去世的好友哈桑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简直要疯了……
很多年之后,阿米尔的父亲去世了,拉辛汗(阿米尔父亲的好朋友,也是阿米尔从小最爱戴的人)把阿米尔叫到身边,要引向阿米尔走向“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那就是帮他赎罪,去救出陷在阿富汗难民区的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当阿米尔还在内心挣扎时,拉辛汗告诉了他所有的真相,我和阿米尔一样惊呆了!那个仆人的儿子、那个有着兔唇的哈桑、那个从小忠诚于他的仆人、那个阿米尔少爷不止一次伤害他、背叛他、欺负他,他却仍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竟然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没有人知道,包括已去世的哈桑!
从这里开始,我对此书爱不释手了,我舍不得那么快读完,尽管我很想知道结局。作者也无法让我快进,因为每一个字都揪紧我的心,令我心潮澎湃,难以控制情绪,包括被泪水蒙住的眼睛,我必须安定些情绪才能往下读,
阿米尔踏上了赎罪之路,几经周转,他终于见到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被当年的阿塞夫、现今的塔利班头头控制住了,以“种族清洗”的名义羞辱着幼小的索拉博。从来没有勇气挥起拳头的阿米尔,第一次和阿塞夫开战,索拉博亲眼目睹这一切,看到被阿塞夫欺负的阿米尔,索拉博勇敢地拿起了弹弓,像极了当年的哈桑。
那时,我多担心阿米尔找不到索拉博;
那时,我多担心阿米尔打不赢阿塞夫;
那时,我多担心阿米尔救不出索拉博;
然而,恢复了自由的索拉博要去美国却是难上加难,因为哈扎拉人的身份,因为种族问题,阿米尔无能为力。留在阿富汗则意味着留在孤儿院,留在孤儿院则意味着某一天又被“种族清洗”的人逮住,难逃恶运。索拉博在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尽管阿米尔发现了这一切。
那时,我多害怕阿米尔带不走索拉博;
那时,我多害怕索拉博就此醒不过来……
索拉博最终醒过来了,可是苏醒后的他却自闭了。带着一具皮囊跟随阿米尔去了美国。好在阿米尔一直都没有放弃,用亲人的爱去感染他,这次轮到他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一如当初哈桑为他一样。
正如译作者李继宏老师说的那样,“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此书除了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也对阿富汗人民对信仰、对民族、对国家的虔诚与热爱,值得许许多多的人反思,特别是失去信仰的人们与国度。
我特别推荐男孩子们和爸爸们来一起阅读这本书,我相信它能拉近父子们之间的心灵距离,也会让男孩子们更加珍惜和他们一起成长的伙伴们。当然,这本书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国界之别,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愿你也喜欢它,和我一样。
注: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人,译者李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