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人在某件事上的水平,西方人会用级别,而中国人用的是境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级别是“器”层面上的,而境界则是“道”层面上的。级别再高也是有限的,而境界则可包罗万象,无边无际。级别是纯粹的客观评价,而境界则突出了“心”的重要性,因为境界重在感悟。中国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追求的都是一种境界,中国的禅宗追求的也是一种境界。《维摩经》说,修道,就是将须弥山没入芥子中,这在级别的层面上是无法理解的,但如果通过境界,那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称:“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采其本也。”其实,中国人追求的一直是境界,王国维先生只是把它在词学中完整提出而已。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境界一般都分为三层,第一种境界,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是“正”。
小到学习一件事情,大到体悟人生,必先从“正”开始。正,就是平常,就是脚踏实地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去感悟所发生的的一切。不需要繁杂,不需要特别,有所好奇的,就去探究,有所喜爱的,就去追求,有所厌恶的,就去逃离,就像在秋风吹落树叶时,一个人登上高楼,极目远眺,看清需要看清的事情,让那天涯路都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个时候,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到的水就是水,看到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
第二种境界,可以用“奇”来概括。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我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一种不再拘泥于世俗羁绊,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在平常生活中,一切都太过平淡,平淡到无法对人的心灵产生滋润,于是,我们就在平淡中突破,在突破中跌倒,在跌倒中爬起,在爬起后成长。尽管有着太多的阻碍和坎坷,但一颗执着的心永远不会放弃,即使衣带渐宽也依旧不悔。为了心中的信念,向着最高的山峰进发,那儿,或许存在生命的真谛。
第三种境界,应该是“归”。
终于登上了最高的山峰,顾不上休息一下那疲惫的身心,我们迫不及待地放眼望去,好一派壮丽的景观!天地万物都匍匐在脚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突然,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出现在脑海,慢慢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味所经历的一切,回味曾经的苦涩,曾经的甘甜,回味那些执着,那些不舍,让所有的往事都像水一样流淌出来。那明悟渐渐放大,渐渐清晰……不知过了多久,可能是沧海桑田,当睁开眼睛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却都已经变化,自己所站的山峰不就是眼前见到的山峰,旁边的山谷不就是以前到过的山谷?
苏轼曾经作过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啊,自己魂牵梦萦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吗,有什么念念不忘的呢?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说:“至于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复归之际,人书俱老。“练习书法要从平正到险绝再到平正,体悟人生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回归,一种人生境界的回归,回归即是提升,提升便是回归,能回归到起点,便已到了极境。
慢慢感悟,其实,这三种境界充满了浓浓的禅意,这不就是禅宗所说的成佛吗?成佛不就是一种回归吗?
在佛教禅宗的理论中,人生是苦的,为了从极苦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禅就是船,修禅就是航行,而最终那极乐的彼岸其实就在心中,在每个人的心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蓦然回首的瞬间,辛弃疾看到的那人应该就是“佛”,是他心中的佛,是他自己,最原始但又是最澄澈的自己。
从另一方面讲,修禅也就是修“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三种境界都是关于“空”的,何为空?《心经》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就是因缘,就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都是变化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就是无法在人迹罕至、幽深静谧的山中找到有人行走过的痕迹,这第一境界是对人生的疑惑,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到那里去?“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已经初窥“空”的门径,明白了无论是山、人、水、花,都是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则已经超越了一切,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在“空”中流转,天人合一,物我皆空。
心中有了空,外界的事物也就成了空,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相,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空,也是一种“归”。
然而,不管是诗词、书法,还是禅宗,甚至所有的东西,在境界上都趋向了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上的境界,境界上的回归。
好好地理解这三种境界,如果把人生比作在白纸上画画,“正”就是在纸上勾勒铺底,“奇”就是精彩绝伦地绘画,而“归”就是擦除。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归”,但同时必须放下这种追求,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种境界之后,我们就是佛。
归,是迦叶一笑,是维摩一默。
--------我是萌萌哒的分割线---------
自己打理的小店,一些小清新生活用品,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小学二年级宿舍之家】 https://m.tb.cn/h.3ySqMsh?sm=f5ee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