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
下面介绍一下《蝇王》的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期,一群6-12岁的孩子因飞机失事被困于一座荒岛之上。岛上淡水充足、食物丰美、景色怡人,宛如伊甸园一般。首先,这群孩子也想构建成人世界的文明,确立首领,规则,制度,但是后来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下人性恶的一面占了上风,慢慢的演变成原始社会的杀戮。最后追杀原首领拉尔夫的林火引起了经过的英国海军舰队的注意,海军军官不光救了正在被追杀拉尔夫的性命,也唤醒了人性向邪恶的天平倾斜的小孩。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一书中也有提到:“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
因此,要理解人性,关键一点是要把《蝇王》中的这群孩子所代表的一切,融合为一。下面简单解读一下书中人物:
拉尔夫——代表善、文明、理性。
杰克——代表恶、野蛮、欲望。
西蒙——代表先知、正义、真理。
猪崽子——代表忠实、智慧、迂腐。
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在一开始就扮演者领导者的角色。举止谈吐都算是这群孩子中的佼佼者。他手中的螺号更是成为了权威、权力的象征。所谓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在这里用于形容那个螺号再合适不过。
我们得以看到杰克从最开始和大家站在一个战壕里,到后来心态慢慢转变的过程。所以,大家最开始的心境和想法都差不多,而最后却各有差异。所以,人性起点相同,终点各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原善与原恶同时存在于人性中,善良需要引导,需要一个孕育的环境。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群孩子又回到了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适用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生活法则。文明是保护弱者的,但在生产力资源不足的恶劣环境下,强者才能生存。如狮子,马,猴子等动物,最有力量的是首领。在没有法律约束的小岛上,杰克等人潜藏于心底的野蛮、邪恶像挣脱枷锁的恶魔,一点点的释放出来,最后恶魔打败了善良,在人心安营扎寨。
杰克喜欢把脸上画得花花绿绿,像带上了狰狞的面具,面具遮挡了人性的善良,面具后的人仿佛不再是原先的他,做起坏事来不再有良知,羞耻心,和罪恶感。况且杰克在长期对野兽的杀戮中已经对血腥麻木不仁,把同来小岛患难与共的西蒙也像对待野猪一样残忍的杀害了。面具对人的心理暗示有很大的作用的,一些单位也要求穿制服,统一行动,对于心理潜意识层面也会有暗示作用,你的行为都必须遵从组织的纪律,你的个人行为代表组织的行为。这是一种弱化个体个性,强化组织利益的方法。
这群小孩在狂热的群体性的杀戮中善的一面已消失殆尽,他的行为受人周围群众的带动,不再受自主性控制。《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群体只依照感性行事,理性对群体没有任何意义,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感性。有些宗教仪式中杀戮祭奠时,受周围氛围和人群的带动,参与人内心的良知已退缩到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人性的邪恶肆意的释放出来。这从脑科学研究层面也可以找到解释,人进入“心流”的状态,狂欢,忘我,大脑前叶产生理性的脑电波关闭,产生白日梦和专注力的脑电波释放出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如希特勒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后,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多么凶残的事。对于一个大的群体事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个体分子来说,心理上他不觉得自己是在干一件这么巨大这么邪恶的事情,所以他的心理罪恶感会降低很多。
在故事的最后,“拉尔夫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的坠落惨死而悲泣”。
善与恶都潜藏于人心,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人极善或极恶。只是外界的砝码加在何方,人性的天平就倾向何侧。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