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 学智随想-创业十年:从北京到马尼拉
十年前,2008年,学智被迫离岗(某科研院所),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我长年生活成长的环境是父母都在正经单位上班,且他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了40年;家里又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习氛围。但我一直是个异类,说学习不好吧,也没有差到什么地步,说学习好吧,成绩也很一般,但我书读的很多,因为从小家里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电视都是常年的“装饰品”,除了看新闻,其他的也不怎么让看,当然也不像现在电视节目内容丰富。
父母对我的潜移默化的人生教育其实是有明确框架的,上学最好读到博士研究生,工作最好找个正经单位,找个正经人家的姑娘,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存在这种框架并不适合我的性格。所以我的叛逆,并不是针对父母,而是针对这种既定框架的。
考大学之前填报志愿时,我爸说要是我喜欢的专业(计算机和生物)都考不上,就报一个英语专业吧,毕业后出国留学再学专业。考上大学时,我心理素质不好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我还真的就只考上了英语专科。很多人认为考大学是知识能力问题,在我这里体现的是心理素质问题,我是个遇到压力会反抗的人,越是压力大,我越提不起精神,到现场发挥时候没有调整到最好的心态,根本就没有准备好迎接重要人生变革考试的心态。出成绩之后,所有科目的老师一律把眼镜都扔了(大跌眼镜),我也难受了几天,但毕竟在18岁时,我又能如何呢?我爸说要不复读吧,我拒绝,就一句话考上啥算啥。
上学期间可以专升本(我们那个年代大学专科一年级后可以直接续成教本科,现在则基本上要求必须专科毕业才能续本科。),所以四年时间我倒是拿到了专科证书和本科证书及学士学位,只不过中间跨专业了,专升本是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到专升本毕业前,这一年时间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学习德语专业,总1200学时(按德国要求800学时以上),DAAD认定的德语二级。可等学完了,我又迷茫了,去德国干啥?那时候德国高校录取通知书我都拿了一堆了,但当时德国没有本科读硕士这么一说,要换学分,从大学三年级读起,也就是硕士需要再加3年,博士需要5年,这8年时间还得是很顺利的情况下,我想了想还是先找工作吧,等以后再说。
准确的说我是2001年进入的职场,到我创业之前,我工作过的绝大部分单位都是纯外资企业,做过IT、行政、市场等具体业务,做过初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职场生涯我进展的还是很快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我精力旺盛,我会主动去要求承担其他部门的工作,而且不拘泥于职务,会有些奇思妙想尝试过各种岗位,在我没有创业之前只有两个职务我没有被落实过,一个是财务总监,一个是董事长。
2007年我去了中科院某所的天津基地,进去之时满腔热血,出来之时一身伤疤,非我不能也,实在体制约束、思想僵化和科学家为自己谋利这种组合情况不适合我。
2008年一个关系好的研究员说,要不成立个公司吧,还干以前的业务,不受束缚,随意发挥。我有一种糊了糊涂就上了“贼船”的感觉。
创业开公司在今天开起来是个很时尚的事情,但当年我受到了N多阻力:
来自家庭的,在我父母眼中,开公司就叫不务正业,他们眼中的正经单位就是军队、医院、学校、事业单位、最次是国企。一个单位能够给予长期饭票,老老实实按要求给人家出力气才是正路。可我已经没有路了,该干的我都干了,现在只有这一条路,闭眼也得走了。
来自社会的,原来打工时的社会关系,全都变了,因为自己创业就等于没有了平台背书,上家儿凭什么相信你能做,下家儿凭什么相信你能结账。原来的很多依附在我职务下能照顾的“朋友”,从称呼上从“孙总”,变成了“小孙”。从原来很多人邀请吃饭,我都尽量推脱,变成了大晚上我得颠颠地给人去KTV结账。一次次喝多,目送最后一辆车离开,我才卸下担子,醉倒在路边草地里。
来自亲友的,每次见面都说你以前如何如何,现在自己干能挣钱吗?当年你如何如何,现在咋也不系领带了。同学聚个会,本来大家AA制,变成了你开公司是老板,你该掏钱,云云。打个电话,一说需要帮忙,回话儿都是现在忙着呢,回头再说。
就好像一时间这个世界都把我抛弃了,落差感极大,但我从没有因此而垂泪,自怜。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连我自己都看不清楚方向,但每天早上醒来,就要算还有几天该给员工发工资,没钱怎么办,信用卡透支怎么才能透出现金来,银行贷款怎么还批不下来。这些都是最现实的事,此时没有什么梦想,什么多少身价,而是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六个字“人、财、物、产、供、销”怎么做到。
如此经过5年的煎熬,总算是有了方向,收入支出各项基本平衡,每年也有了些许盈余,公司的各种资质齐全,算走上了正轨。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本来正在康庄大道上前行,谁知产业政策变化,又遭婚变,直接将好容易成长起来的“小树”再次面临“濒死”境地。2013年4月-2013年11月,公司一分钱不能进账,我本人账户里一分钱不能进账,所有的客户业务都必须先做后给钱,活儿都干完了,谁还想着给钱;公司里面主力技术人员大部分离职,去了更好的单位。这就是打回原形从新来过,从新回到刚刚创业之初。如果哭能管用,那我宁愿哭死,但是创业这条路上,你少判断一个情况,就必然出现问题,只能迎着困难上,而且困难大到无边无际,无任何突破的机会。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话,常人看来好像没什么道理,就像一句废话一样。但对于我来说,彼时才真正理解。看见一座山,明明没有路,闷头往前走吧,到山脚下才会看到。但是如果是乍一看,肯定转身就走,因为中间各种树木狼林,雾霭烟瘴挡住了路。2014年所有的沉淀才产生了质变,公司又活过来了。可是7、8个月前,谁能知道?历史倒着写好些,顺着写则全是血泪。2013年12月考研,原因是我已经顶不住了,我觉得自己完全创业失败,我不知道怎么了,但我骨子里沉淀的就是“哪不会学哪”,幸运的是离开学校10多年,我还能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还能考过。
2014年由于创业公司已经重新起航,我把其中的技术部分和行政部分进行了拆分,我要告诉更多的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去做才能不偏航,不受巨挫,我要把我们已经形成的经验传递下去,遂欲成立孵化器,把初创企业(特别是IT类)所需要外部支持资源进行汇总,用技术公司打造相关系统,科学管理。
有了想法有了工具还需要平台,在北京干孵化器是需要场地的,场地小了不行,可房租怎么办,启动融资。现在很多都说融资难,我用了9天时间,半本商业计划书(11个部分,我只有5个),融资到款。成立北京智泽惠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14年11月3日拿到营业执照。
孵化器的场地装修用了3个月,消防审批用了6个月,加之2014年9月1日研究生已经开课了,除了学校放假,我整整64周没有任何休息。带着我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团队休息时,我还在工作。
一天工作从上午7点出门,到晚上11点,甚至凌晨回家,接洽项目1500多个,在孵企业225个,在孵团队无数。还有一堆投资机构、同行机构、行业协会等等等等,我都数不过来有多少了。
得到的是“国家级众创空间”、“北京市级众创空间”、“海淀区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中关村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科创企业”、“中关村海淀园创新型孵化器”、“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多项资质认定。
2016年7月凭此孵化器的运营经验,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取得了优秀论文称号,我本人也获得河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
这就是康庄大道了?当然不是,北京这么多同行机构竞争,怎么办,再扩大场地,那成本太高,还需要再次融资,但是初创时候好融,因为可以估值,而成形了,其实不好融。那怎么办,出海,开始做国际化。去哪?一带一路国家-菲律宾,把中国的孵化器做到国外去。
2016年12月,我本人踏上菲律宾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说熟悉因为2009年起,就与菲律宾高校间有业务往来;说陌生因为之前来菲律宾每次从没有超过4天,对这里的人、事、地属于完全不了解状态。
既然在菲律宾进行调研需要有长期身份,最好是学术身份,2017年1月我拿到菲律宾高校的博士生签证(2016年6月的录取通知书)。
2017年3月、4-6月、8月、11月、12月,我回国五次,累计时间4个月,这120天的国内生活,我依然一天休息也没有,各种讲座、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大赛评委、答辩、以及各类项目申报,各种应酬。
当然这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团队已经结构完整,各项收支平衡。获得了中关村海淀园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专项支持、北京市众创空间专项支持、中关村现代服务业专项支持。北京市诚信创建企业认定、2017年度海淀区优秀集中办公区荣誉。
作为一个创业者,学智认为真正的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别于自己对社会认知的突破方式。不要看着每一个成功的人如何,总欲与其比肩,更要看着他们在逆境之中是如何挣扎的,如何靠着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来的。
创业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整个人生,也不是只有这一种选择则。创业者需要很多素质,而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创业者与其说是为了追求最后的成功,不如说是追求自己炼心、炼体的过程。
创业十年之际,人生不惑之年,有感而发。若是上天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不会选择创业,而更愿意选择当一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