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的人我执、法我执也叫无明。它是“枝叶无明”,是最容易看到的无明,还有最根本的无明。总之,你提什么问题,都是无明。修到了菩萨还是无明。咱们说菩萨了不得了吧,菩萨还无明呢!到了菩萨已经把见惑、思惑断掉了,二乘的执着没有了,但还有个“尘沙惑”。众生无数,怎么渡?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去渡脱,众生没有数,方法也没有数,这又陷到惑里去了。
我跟佛家人讲,你别惑了,不要这么多方法了,一个混元气都解决了嘛!他们说众生如尘沙,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怎么渡,这对菩萨是个难题。所以好多菩萨发大愿,观音菩萨发誓“不渡尽众生誓不成佛”,他成了佛还居在菩萨位,他的功德到了佛上去了。把无明破尽,一点一点分破无明,到最后,按照圆教讲41品无明分分破尽之后,踏入妙觉。佛教的很多道理,都是用思维逻辑的方法去想象的,所以搞得很繁杂。
佛教也说,佛教道理也不对,执着有个佛教道理也不对。唯独大乘佛教敢讲这些问题。既然都是虚妄的,那佛说的虚妄不虚妄?这时就出来二难性了。如果你说不是虚妄的,那么你说的一切名言都是虚假,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如果你说的是虚妄的,你本身也不能成立,你的道理也不是真理。这不就是二难性吗?这就是康德的二律背反,跟过去的诡辩一样,提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二难方法,这么难或者那么难。这是一种辩论技巧。
碰到这些问题释迦牟尼就不言语不回答了。过去讲这是默为万法先。释迦牟尼佛当时并没解释,佛家后世解释为:因为你还没有明了才提这些问题,等你明了了就不提了。我想当时释迦牟尼佛不能去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只要一回答,就被抓住辫子。不回答但他用功夫。他心里很安定,弄点气,出现个气场(那时还不知用气场,实际我想是个气场),慢慢深入到对方的意识里了,对方慢慢也不想了(那个时代的人思想比较简单,不象现在孩子学前教育就讲这个科学那个科学的)。
释迦牟尼用意识引导对方静,不要想,气跟他接上了。他就认输走了。有的人看他老不言语,一看他的相貌就害怕了,他虽然没接到气,也跑了。佛家讲执着讲了好多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