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关汉卿《救风尘》的故事简介。遥想七百多年前,关汉卿创作故事时,先把故事想好,然后再精心创作优美的文字。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捋着胡须,在庭院里面来回踱着步子,这一段有什么词语表达好呢?经过反复思考与修改,终于写出了这出一波三折,情节跌宕的《救风尘》。
想到这些,不由得伤感失落。也许就是太笨太懒了吧!这么多年下来,甭说写作,就连阅读都看不出那些是好,那些是坏。好又好在了哪里,坏又坏在了何方。
白先勇的《台北人》早就已经如雷贯耳。小说也早在几年前就下好了,可是好几次要打开来看,最终都没有去看。今天在网易蜗牛读书里面把《台北人》的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就像初看张爱玲的小说一样,觉得语句很绕口,一段一段的描写下来,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看的特别累,短短几十页的一篇小说,都差点无法坚持着去看完。
看完后,合上书,脑海里想想作者所要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好在哪里?想了半天,还是一脸懵逼的样子,没奈何,只有在百度搜索《永远的尹雪艳》的书评赏析。
看了几篇,看的时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很受启发的样子。可是看完了,自己还继续是一脸的懵逼。发现跟没看书评之前,脑海中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现在看张爱玲,的确能看出来不一般,可在白先勇这儿,毕竟才看了一篇,仅凭几篇书评,还是无法赶走脑中不佳的印象的。
这两天在看《金圣叹评水浒》。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看一回。
《水浒传》这本书从初中开始,到如今已经看过四五遍了。可依然没能从阅读中提高自己。
记得在初一的时候,班里有位同学。当时关系挺好的,可惜现在记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他的作文写的很好,老师经常的夸奖他。我们就问他怎么能把作文写的那么好呢?他说:“我们家里有本《水浒传》,我回家没事儿的时候就会看。看过好多次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了心里。可惜自己看书不得其法,始终没有入门。虽然也看过很多遍,却不得要领。
今天在看第二回的时候,从鲁达一出场开口,我就觉得绝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几次开口后,整个人物已经是跃然纸上了。
以前读书,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只知道埋着头,心想着怎么能快点把这本书看完。写作时,更是稍微用下脑,就觉得头疼,觉得困难,就放弃写作。总是想要不思考而获得灵感。凭灵感来写作。现在总算明白了,如果不多动脑子思考,只是读死书,死读书下去,一百年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刚才在蜗牛,往书桌上面添加了很多书。每一本都想看,可是我知道,也许添加的书籍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去看。还是要抓紧时间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