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马尼康说:教育男人,你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女人,你则教育了一个家庭。
一位母亲代表着一个家,她关系着上一代的幸福,关系着这一代的快乐,代表着下一代的未来。
在描述以母亲为主体的教育书籍——《母亲的羁绊》中,告诉我们,母亲的自恋,会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伤害。
作为母亲,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如何改正母亲的自恋带来的负面情绪,让这些负面情绪不再代代相传?
由于时代的原因,在特定文化下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绝大多数的母亲们,他们的内心有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
他们把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思想意识,不自觉地施加在下一代身上。
他们按照他们的内在认知去要求和养育着下一代。
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内心又焦虑不安。
于是,他们采用极端强制简单粗暴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直接代替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真理”压制孩子的思考。
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自恋行为,对自己的不自信。
首先,什么是自恋?自恋是每个人都有的特质,它指的是,自己喜欢自己,目中无人,过分专注于自我。
其表现形式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
母亲的自恋,会让孩子无法得到各种满足,如:母亲对个人的欣赏,肯定,造成了心理的缺失。
但她会不停地否定你,挑剔你,训斥你,让你缺乏安全感,很少从你身上发现优点。
他们的这些行为显示,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也没有从她的上一辈得到过。
所以,这叫做扭曲的爱,是错误的认知,但它会代代相传。
自恋的母亲看待事情,只看事情本身,不考虑做事者的感受。她只关注事情的结果,不关注你的付出和辛苦,没有同理心。
自恋的母亲,从不关注孩子的表达需要,不允许孩子反驳。因为她担心你的表达就是对她的威胁,严重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家里,为母独尊,一切母亲说了算,围着母亲转,以母亲的脸色行事,以母亲的表情做事,有时就连父亲也是母亲的绝对服从者。
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现状,特别是强势的,自恋母亲的家庭。
这样的母亲,他们事必躬亲型,感觉自己很能干,好像地球缺少了她,就无法转动一样。
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丧失了个人成长机会。
而有的自恋的母亲,会是一种心不在焉型的。无论你做什么,她都无视,看不见你的进步和付出。
她们替女儿做决定,左右女儿的穿着、行为、言谈、想法和感觉。
女儿几乎没有自我成长或发现自己天性的空间,在许多方面都成了母亲的附属物。
但是无论哪一种,自恋母亲都会让孩子无法独立。即使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她们还会去插手儿女家庭与事业。
由于母亲的自恋而形成的思想认知,和他们过多的参与到孩子成长,压抑孩子个性,导致不少孩子有抑郁倾向,或内心的不健康。
书中的一位母亲的说:“我一直在祈祷,希望我攒的钱是给孩子上大学用,而不是付他们的心理治疗费。”
因此,如何摆脱或终结以母亲自恋为中心的世界?
首先,需要母亲自己拥有自信、自爱和自我认识。而且,为了能让这些认知得以传承,并建立平衡的关系。
应该教给孩子的是诚实、正直、善良、仁慈。
建立健康的家庭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才是根本之策。
同时,成年女性应该去寻找到其自身价值,让自己渐渐变得重要,而不是过多关注家里的其他成员。
其次,在摇摇摆摆中成长起来的女儿,要把小时候从母亲处接受的缺点和消极思想转,化为积极思想。
并且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和母亲相处。
最后,认识到自恋的负面影响,建立自我理解、自信和自爱的意识。
并开始查找自身的自恋特质,及时止损,避免传给下一代。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自己了解了上一辈的母亲,重塑了这一代的自己,教育好下一代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