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近阅读太散乱的缘故,也可能是各种瞎忙碌,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课,回到自身,哎呀,好像认知提高些了,行动还是原来那个菜鸟。
写作非常没有感觉,总是写到一半就不想写,和别人聊天倒是没完没了。
看书也是看到一半就换一本。
道理说起来一堆又一堆,给女儿也是,给老公也是,给自己也是,说起来非常起劲,教导主任形象上身。
但是真的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感觉“不想做”或者“做不到”。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好像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可是实际到运用的时候,总是有各种理由放弃,我实在太懒了,没有时间,最后说这个不适合我就算了,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后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场。
这到底是为什么,从知道要做什么,到做什么之间,到底是差了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刚好看到有本《知道做到》,看上去太适合此刻的我了。
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人们无法完成从Know-How到行动飞跃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所拥有的Know-how过多-知识量超负荷
二,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三,坏习惯-不适当的学习方法
只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第一个原因,信息过载。
就说阅读这回事,看看我最近买的书,一堆堆的,还有好些没拆封,看这本的时候,想着那本,每本书里还有推荐的书,心里着急啊,又想学时间管理,又想看儿童教育,又想学学英语,对了这么忙这么累,还是看本精力管理吧,结果反倒是越来越焦虑,算了,还不如微信聊聊天吧,一聊天,所有的东西就抛之脑后了,这还是开始前。
买书的时候很快乐,翻新书的时候很快乐,即将成为学霸的粉红泡泡正在向我招手呢,正如梵高传里说的“焦虑的新兴资产阶级们,通过重新遨游在书籍的世界里,来逃离这个时代的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剧变”,资产阶级我倒不是,但是焦虑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那是一模一样。就好像小时候看到眼前满满的一大碗米饭,妈妈说,“快点,赶紧吃完”。我知道吃饭长身体,可是莫名就不想吃了,看着就饱了。
所以,作者强调,无论是正在学,还是想要学,关键还在于,少而精,专注,重复,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想做的太多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有做好。有些人好一些,每天都很忙,看上去很勤奋,每天都在学习,但是间歇性的歇菜,为什么呢?就是学得太多,消化不良了。
对于第二个原因,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关于这里,首先,作者提到了每当人们遇到新的观点的时候,由于从小社会,家庭,学校,常常没有对我们做对的事情有积极的反馈,甚至是过于关注错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大脑就会变得更加封闭。
特别是没有立竿见影的东西,就会有很多的声音出来,“这个我做不到",“这个,我觉得也不完全对”,“肯定没有什么用处吧”。
抱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不要过早否定信息,知识,观念,方法的价值。始终带着一种“我怎样才能用到这些”,“我学会了,生活会有什么改变”的心态来学习,会发现动力能够多好多。
这个是态度层面的问题,对于一个新观念,新方法,也是适用于“重复”,当我们在多本书里,多个地方看到同一个观念时,我们也许会动摇原本顽固的观念,开始接收新观念。
当然这和批判性思维并不冲突,有批判性思维说明至少你去思考了,动手做了,才会真正的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啊,而不是潜意识里就找理由否决了。
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你真正接纳的东西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么多,好像“叶公好龙”,看到健身好,就也要健身,看到阅读不错,也去阅读,可是真的沉下心去看自己的态度时,会发现,呵呵,其实我们的内心在“顽固的”排斥新事物,要改变多累啊,但是它不会直接这么说,它只会非常轻松自然的找各种理由。
第三个:缺少跟进。没有跟进,学的东西很容易就回到老路上去,一个新的认知要内化成自己的行为,绝对不仅仅21天就够的,计划,跟进,修正和积极的支持很重要,关于这一部分,积极的肯定化的语言很重要,是继续重复的动力。
昨天上完成长课回来的路上,和同学聊天,她提到最近学的新课程,主要是亲子沟通过程中给予肯定的部分,然后她在和儿子的电话中一直努力的去表示各种鼓励和肯定,挺触动我的,看过很多育儿书,这个道理老早就知道,我看到她实实在在的按照参加讲座中练习到的内容去做,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大脑傲慢了,因为是老知识,太简单了,这有什么,我肯定会了吧,没有什么特别的,然后,静下来反思后才发现,女儿上了小学以来,因为想要快速解决问题,给予鼓励肯定的时候很少很少,不打击就不错了,那些道理都停留在大脑层面,没有落实在生活中。所以,道理真的不需要很多,也不需要有多高大上,知道并且做到,持续行动才是正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改变。
我想到平日里,我和朋友说过,从认知到行动至少还有十万八千里,平时侃侃而谈是因为看了很多碎片的东西,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可是真的去做才发现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把知道当做“做到”是很幻觉的,是虚妄的满足感,知道很容易,要做到很辛苦,唯有实实在在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