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冯友兰
按照开头冯先生所云,中国的圣人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概念类似,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西方与东方的哲学家相隔万里山川海河,却在思想上达成了惊人的统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有趣现象。
然而,这种对统治者的期望,难道不是一种对当时在位者智识上的失望,以及一种“知识分子”清高的自得吗?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至少从直觉上)已然能够发觉,统治者的执政水平或许与他们对哲学的认知思考水平并不成绝对的正相关关系。在我看来,哲人们或许对精神力量赋予了太高的期望。
然而与此相反地,哲人们对被统治的百姓却并不做民智上的要求,甚至更喜欢那些“愚民”。冯先生所提的那些天真淳朴的农民在“士农工商”中位列一二自不复述,《庄子·胠箧》有云“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五蠹》就更过分了,直接提出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幸福是相互冲突的。
所以,在中国古代最初的思想家们看来,一个完美的国家,是知识精英在位谋其政,下层人民庸碌劳作、饱食终日、不辨东西的国家。这在今天的我看来,还是太不妥了罢。
走读派共读班《中国哲学简史》Day 1。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