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千万人的出发点。”在读书的路上,走了四十余年,这个八月,经由常生龙老师,我再度出发,和书谈一场深度恋爱。
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曾经自以为那些教人读书的文章是我不需要的。读书么,拿起来读就是!古往今来,谈读书的文章名言浩如烟海,说得再多,还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去?
然而常老师很快就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书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告诉我为什么读不进去、读进去又记不住,告诉我怎样选书、怎样高效地读书……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读书水平真的还只是学前水平、初级阶段,自己需要这本《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探索阅读的内在秘密、梳理教师阅读路线图和方法论的书,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书。全书四个专辑,每个专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分别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怎样让阅读更有效”几方面入手,手把手教我们开展专业阅读,形成一个“爱书——选书——读书——写作”的学习闭环,涉及文学、历史、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知识,丰富了我的阅读视界,改变了我的学习观念,让我收获了最为丰硕的阅读果实。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为记不住读过的内容而苦恼。而常老师告诉我们不必执着于记住,那是大脑对自己的保护,遗忘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只要用心读了,那些有价值的部分就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记、形成记忆并涵养生命。就像清水的反复冲洗,使竹篮变得干净,阅读也会改变大脑,使大脑在阅读中创建新的神经元连接,构建出新的信息通道。同时,他也教给我们增强阅读记忆的方法:记读书笔记、反复阅读、联系实际、及时输出。
曾经以为只要多读书、能理解,自然就具备了阅读能力。然而,常老师列出了阅读能力的硬指标:一个人如果读过有高品质的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优秀文化图书100册,读过近些年来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新发现并出版的知识丛书50册以上,才可以说这个人具备阅读的能力;人的阅读能力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级:感知、关联、鉴赏、创造。这时才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阅读,都还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提升阅读能力,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本书给予我最具颠覆性的观点是“不要逐字逐句地读书”。逐字逐句的点式阅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目十行”的面式阅读更符合人的大脑认知规律,促进双脑并用,处理信息速度更快,更高效。
其次是“阅读应该以什么为重”的问题。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读书就是为了求知,自然应以知识为重。而常老师引导我们从知识产生过程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提出了“阅读应该以专家为重”的新观点。以专家为重,就是以思维为重,以研究方法为重。知识背后的思维模式、思想方法才是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东西。这样,我们从专家那里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鱼”,而是“渔”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对“共同体”和写作的认识。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件极私人化的事,所以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读”,思考甚少,更没有交流。然而在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阅读共同体的作用为专业阅读搭建桥梁的作用,这座桥梁,让我走近以前望而生畏的理论书籍,走近向往了许久而不得入门的思维导图,走近脑科学和方法论的奇妙世界,走近了一群才华横溢、奋进不止的优秀同仁,同时也开启了用笔读书、分享交流的阅读模式。打破封闭,颠覆保守,拔除思想的藩篱,我开始不惮于让自己被看见。
除了观念的改变,这本书还让我掌握了不少实用高效的工具。例如思维导图、浮墨笔记。从ZhiMap、WPS到XMind、MindMaster,我逐一试过,完成14张思维导图作品。浮墨笔记以其简洁高效让我这几天的阅读如虎添翼。工具的掌握促进效率的提升,这是从人类发展初期就充分印证了的!
从《静悄悄的革命》到《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个暑假,我用前所未有的深度阅读,收获了最为丰厚的成果。不仅仅是46篇读书笔记,十几张思维导图,更有“要事第一”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养成了每天起床先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的习惯,养成了天天阅读天天写、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从这里出发,我开始走向更为专业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合上这本书,心头浮起的是开篇序言中引用的这几句诗,是书中那幅标语:
你读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
你知道的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读以致用,读以致乐,读以忘忧,读书,让我们更有力量。
寄情于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