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了好多年的故事拍成电影依然感动。
从初中买了安妮宝贝合集,最喜欢的故事就是七月与安生。当时喜欢看杂志小说,花火从08年买到11年,当时在花火连载的故事好多都成了电视剧。但是看过那么多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月与安生。
电影添加了也改动了一些条件与情感。就像七月和安生小的时候,安生的妈妈去学校看安生,印象中安生的妈妈对七月说她要出远门,让七月好好照顾安生,当时我只是觉得安生的妈妈有一种烟火气的温柔,只是生活所迫,不愿意被孩子所累;电影中的安生妈妈大人的姿态,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电影把原本七月的救赎改动成了安生的救赎,可能是因为所有人眼中的先来后到,让安生的角色有了出入。电影的七月死去,安生抚养了七月的孩子,电影的七月直至死去都欠安生一句你留下来,但是安生却在自己的书中对她说了两次。小说的安生有了家明的孩子,却难产而死,安生一辈子都四处漂泊,死亡也许是归宿,最后的安生对七月说我累了走不动了,这个场景曾无数次在我想象中出现,电影删掉了。二十七岁是这两个姑娘的坎儿。小说中的安生也许难以理解,但是电影中的安生是可以理解的。
电影的安生和七月是军训相识,军训那么严酷的场面,可以表现两个女孩不安定的因素;小说的安生爱坐在树上,安生曾向七月伸出手,七月就跟着她去了,七月也不知道为什么跟她走。七月说,她和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其实不仅安生,七月和家明,直至后来的结婚,都是七月在被选择。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电影的七月,她更渴求爱情,小说中的七月过于渴求安稳。
那块玉牌坠子,小说中直到最后通过家明的妈妈七月才知道是家明送给安生的,最后戴在了安生孩子的身上;电影里安生是从七月嘴里知道这块玉牌坠子,也正是因为这块玉牌,七月没有挽留安生,也许是因为七月在山里听到的看到的,所以没有挽留。看过电影我就想,如果七月挽留安生,安生也不会和家明在一起,因为即便她不挽留,安生也一样让着她。
也许喜欢一个人并没有所谓的先来后到,也许家明从见安生起,就被她不安分的样子吸引,也同样被七月的温柔打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想家明深知七月是能相伴一生的最好选择,我也觉得他爱安生比七月多。小说里的家明作为陪衬相比显示他很多微渣的因素,当时我很为安生不值,也为七月不值;电影里的家明离开了安生,也离开了七月,相信他未来的人生也不会坦坦荡荡。
苏家明也许不算渣男,很多人碰到心动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也许都会徘徊,你见过几个男生有了女朋友就不撩妹子了,有几个女生有了男朋友就不再多想了,永远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然就没有备胎了。
电影里的林七月和李安生交换了她们小说里的人生,所以结局也一样,并没有好转。别人的人生是学不来的,你也许没有别人有趣,也许没有别人漂亮,但你终归要走下去,用你自己的方式。
当然在走的过程中,也该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就像电影的七月说,我越来越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了。
谢谢周冬雨演了一个我喜欢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