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婆婆发生了不愉快,我下午读书会所以把小fu送到婆婆家,中途她发来信息问小fu的水壶在哪里,我回信说没带,他基本不喝水,如果想给喂可以用碗试试,结果婆婆回过来信息说“你给喂不喝人家就不喝?在我们家喝的可好呢!算了!那就别喝了!”看着这一大串的叹号,我感觉真是心烦,心里想着,又来了!这么点小事儿又发脾气,我也很生气,尽管如此,我也在体量婆婆,估计是中午没休息好,所以我回信说“这么点小事儿嘛,又生气了?是不是中午没睡好”
本以为我这句轻松的回复能终结此事,没想到晚上她又回过来微信,“这是小事儿?孩子一下午不喝水行呢?你就是为自己的丢三落四找借口!”看到这个信息我真的是气的发抖,我的感受有无奈,委屈,厌恶,生气。这时候我回了很多看着很“非暴力沟通”但是据理力争的话。婆婆显然招架不住,搬出了国学这一套,然后就要睡觉,让我别扰她。我更气愤了,心想:你发泄完就要睡?不行!于是我在信息里回了“呵呵”两个字,然后心满意足的睡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俩都生气了,主要是婆婆气,不和我说话。冷战了一个星期。
对照错误目的表,在发微信的第一回合,我的感受更多倾向于难以置信,伤心难过,在我反击之后,她变本加厉的数落我,婆婆的错误目的是报复,寻求公正和公平,她觉得那个规则是要遵守的。后来脱离了喝水本身来讲理的时候,我的感受更多是生气,受到了威胁,我的做法是应战,婆婆的回应也更多是变本加厉,这时我发现这个错误目的不仅是婆婆的,也是我的,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说“我要自己做主,你们不要干涉我”
看到了错误目的之后,我可以想到很多鼓励性回应,比如在开始讨论水杯问题时,可以体谅婆婆的感受,小fu下午不喝水,她会担心孩子上火,平静下来共同解决问题,给孩子用碗试试,或者让公公回我家拿一趟,只做不说,不要把对方的行为看做是针对我的,也就是我事后和朋友们说的,她只是随手往地上扔了一把刀,我不去捡,也不拿起来猛戳自己。在后面陷入权力之争后,我可以做的有:从冲突中退出来,承认没办法让婆婆按照我希望的那样去行事,我希望她能尊重我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那同时我也要尊重她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求同存异才是一个互相尊重。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释然了很多。之前的愤愤和委屈也都平息了,看到我们两个相爱相杀,像两个孩子一样在用最本能的性情相处,挺。。。。。。嗯,挺释然的,大家都这样嘛!
在事情的过程中,我很生气,很沮丧,委屈。那些感觉都是真实的,我也看到了自己那颗需要认可的心,认可,我紧紧的把你抓住。在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时,我可以按照本性来回应,在当时爽一把,当然我也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可以想象她扔刀子的场景而提醒自己,那把刀和我无关,我也可以选择想象冰山图,拍大腿兴奋地说“又来了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