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方蕴华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诗情诗意皆美的诗篇,诗共三章实际上三章只一意而。第一章所造之境即可概括全篇之境。
作者用生长在池沼、河岸、道旁的蒹葭起兴反复咏唱思暮伊人,却被“道祖”的缺憾,以及“溯回”与“溯游”的执着意念,在求与不得的矛盾惆怅中,营造了一个象之显露而意之隐含的开放诗境。
在悲秋怀人之外,让蒹葭之思与伊人情结成为表达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的企慕情境的基本词汇,达到了超越时空,超越个人的永恒意义。下来让我们从文本细读入手,来讨论三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对苍苍、萋萋、采采与为霜、未晞、未已这两组词进行一个辨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苍苍、萋萋、釆采三词同义反复,都是描写蒹葭茂盛的景象。而为霜、未晞、未已则是写霜露的不同状态,属于时间上的描写。
后来郑笺、孔疏、朱传直至清儒,几乎都将诗旨规定得十分狭窄,认为蒹葭之兴,得礼则事成。白露为霜,以霜降物成喻得礼则国兴。
未晞、未已以未为霜则物不成,喻未得礼、则国不兴,这些都是传统经学家解经的方式,其实结合生活实际来考察意向的所指与能指,文本能够提供的直接被读者感知的基本事实是芦苇弥漫千顷,颜色因时而变。由苍苍的深青色变为萋萋的青中泛绿之色,再变而为采采的鲜亮之色。
为霜是晨曦之景,此时太阳还未升起,天气最为清冷,露水凝结在深青色的苇叶上,远看就如同披上了一层晶莹的白霜。
未晞是太阳升起温度增加之景,此时苇叶上的露珠已经开始渐渐的融化。
未已是太阳照射,露水升腾之景。
这些景物描写都为伊人的出场,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如果说蒹葭白露是眼前近景,那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
现在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清冷秋日黎明到太阳升起的静美时光,也许时间会持续更长一些从朝到暮。场景,岸边的芦苇,河流的柔波,人物,歌者和伊人,当然伊人在诗中只是一个被虚化的意象。因伊人的虚化而导致了意象内涵的模糊性。情节隔着长长的河堤,歌者的视线追随着一个朦胧的身影移动。可是那个身影始终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整首诗所描绘的事件也许是主人公对曾经经历过的某件事情的回忆,也许是一段历史,一段情感,一种心境。
作者何以钟情于蒹葭白露,秋水伊人的意象。水一方的伊人,又是何身份?何以值得读者如此执着?文本并没有直接提供答案,但是对未知的揣测和神往,让歌者愿意把他对这个世界的想象给予尹人。作为读者,我们愿意把对歌者和伊人的好奇留在水边,留在这芦苇丛中,这也许就是这首诗的厚度和张力吧。
至于在水一方的伊人是何身份?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伊人者谁?
伊人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伊人者谁、君王、贤者、梦里佳人,理想还是虚无的幻象,作者没有明说。文本的空白让读者可以对其进行无限的填充,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想象。
我们归纳一下前人对蒹葭主题的解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