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帮助大家利用日常中的小事物,建立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养成多元思维,认识通向成功的暗知识。
2.作者
采铜,从上知乎,到专职写书,经历了5年时间。因为喜欢写东西,采铜写过博客。知乎网发展起来后,他在上面花了大量时间回答别人的问题,还与人合作出过书。最后他从华为辞职,全职在家写书。
3.问题❓
如何进化自己的思维?
4.视角:掌握观察之道
——真正的发现之旅,是寻找的眼睛
①观看寻常之物
注意生活中种种寻常的小事物,学会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它们。孩子喜欢把新鲜东西拿在手里,会反复把玩,用尽各种方式去观察,成年人可以借鉴。
熟悉≠了解
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物品的实际功能中解放出来,给寻常事物找到新用处。
②四种观法,可盘万物
材质:若要构造一件平衡之物,简单方法就是把具有互补性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或者好看的故事里,总能找到一明一暗两条线。思考一件事物的材质,是了解它的起点。
造型:观察造型,是一种抽象的方式。比如应用到商业中,可以用别致的几何造型获得重要的第一印象。比如先画出脸型和眼镜的匹配,排除不适合的,再去店里购买。
装饰:留白体现了克制。还可以从商品外包装上,说明书上学到知识。
工艺:对一个领域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原本很多想当然的看法会被颠覆。细致观察一件物品,找到关键线索,反向推导出原理结构过程。见到的是结果,但更要关心的是过程。因为懂得了过程,才能自己经由过程创造结果,再卖给别人。
③以完整眼光,致知阅事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一个面,信息是残缺的,认知是偏差的,只有从不同视角去审视,才能完整的认识一个事物。每一次视角的选择都是意味着挑选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高手在观察和思考上是有序性,而普通人会一股脑把不同东西杂乱无章的搅合在一起。
每次关注一个焦点(阅读),屏蔽无用信息,等这个步骤完成,再另选一个焦点,重复步骤。最后再想办法整合,放到一个整体中去考虑,这就是思维的条理性。
日常所见的任何东西,随意取一样,只要深挖下去,都会发现是深不见底的,这就是一种思维练习。
能不能洞察出对方的真正需求,帮助对方提炼,超越他们的期望满足它。
解决问题的高手,可以灵活变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训练自己:当被一个问题困住时,一定想想还有什么角度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没有尝试的,然后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与其说是数学题,不如说是观察题,考察的就是能不能摆脱固定视角,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5.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关键在于从熟悉的层次上跳出来,进入更小或更大的层次
①商业世界中的隐藏知识
知识=明面知识(公开渠道获取)+隐藏知识(打造高价产品和服务)
隐藏知识,是无数次实践后的总结。
专利知识并非隐藏知识,很多公司为了不让核心知识泄露,干脆不申请专利。
做好一件事=学校学到的理论性知识(本来面目的知识)+和其它知识(特殊技法的知识),作为学习者,要尽力多学可见知识,也要多探索,创造不可见知识。
当你开始琢磨怎么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也许隐藏性知识就开始萌芽了。
②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
学习中很重要的技巧:发现系统中被忽略的中间层次,然后掌握它。我们观察东西时,多问自己一句:我看到的是它的哪一个层次?层次分为系统,子系统,超系统。特别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
如果一个设备能参与到一个超系统中发挥互相协作的功能,那么你购买它,其实也购买了一部分超系统的价值。
练习从不同层次去看一件东西,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得到的信息会更全面,隐藏知识也更能被注意到。高手就是能比普通人看到更多层次,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之间穿梭。
阅读时,把眼光放在一系列书这样的超系统里。比如找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来读。体会到他当时所处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体悟作者的思想。读书不应是一本本读,而应是一串串读。想想给一串书做思维导图。
找到高频模块:处于一个系统中中间层次,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如果在有限时间内想掌握一个新领域,那么中间层次的高频模块便是你需要重点攻克的对象。比如英语,大量的读和听,重点放在句法上。掌握基本句型,复杂句型只是简单句型的叠加,语法和逻辑关系已经封装在这些句型里了。高频句型是更高效的学习对象。
知识跟知识之间的联结,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才更有价值。是1+1>2的效果。
我们要学什么?要学知识怎样跟别的东西连接起来。重点思考:自己知道的东西里有哪些可以形成有价值的模块?哪些是其中的高频模块?
③学会在系统中拣选模块
去研究那些已经成熟的,优秀的东西,然后把整体拆解找出高频模块学习。
让自己沉浸在大量的范例素材中。任何一个领域,凡能做到出类拔萃的人,都是看过了本领域大量东西的人,必须有积累。当阅历达到一定量级后,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摸索出了关键模块。
在追求平均效果的学校课堂中,不足以提供达到出类拔萃所需要的足够大量的训练,作为学生,必须额外给自己加码,去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素材。
模块要放到系统中去考察,才能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微妙的成分关系。模块是我们洞察这些关系的一个途径。
要想彻底掌握一个系统,掌握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可以用高频模块作为抓手,不断去优化它们。试着向下扩展,优化底层要素,试着向上扩展,优化整体效果和组合方式。
从大师级人物身上,能看到有价值的高频模块。联系自己日常行为中,花时间最多的就是高频模块,要对它进行不断优化。尽可能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大师们都是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次升级一个模块就可以了。
比如,找准结构,仿写诗句。只要注意,替换后整个句意是不是合情合理,最好有启发意义。
6.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硬件足够硬,软件足够多,打造护城河
①探访篾匠姑娘
要学习一项技能,首先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动作,这些是做复杂动作必须夯实的基本功。基本功扎不扎实,决定了掌握这项技能所能达到的最终水平。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练。
除了基本功,还要学会把基本元件合理组合起来的方法,技巧,策略。
一项技能=硬技能(砖)+软技能(设计)
做好建立庞大模块库的准备,有了足够规模的模块库后,才能游刃有余。
②优化模块化系统的方法
优化模块化系统=硬件模块升级改造+软件模块增加种类
硬件模块品质过硬,是一个产品的护城河。硬件足够硬,软件足够多,是一个人才能的护城河。比如勤查字典,对一字一词有确切认识,才可以精读书籍,彻底了解含义。
硬件模块升级=死磕自己+借助工具(现代个人竞争力)传统学校教育对工具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
软件模块,需要像侦探一样,去找到各种新风格的蛛丝马迹。
先规范学习,再自由创造。
③用模块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模块化系统最高效。比如抖音各种效果。
用模块化眼光去分析,把原本不是模块化方式组织的东西加以模块化改造,便能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我们不仅需要一笔一字的高价值反馈,还需要考虑一个字在整体结构中,行与行间是不是协调呼应。
在一个更细小的颗粒度上,以模块化的方式去精进厨艺。比如,说话=说什么(硬件模块库)+怎么说(软件模块库),需要积累。
不仅从书上学习,还可以从电影,综艺节目,以及平时与他人的交流中去借鉴,甚至可以自己去设计。有意识的搭建起自己的硬件模块库和软件模块库,然后根据当时具体情境不同,挑选出合适的相匹配的硬件和软件模块。比如看电影不仅是消遣娱乐,还可以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7.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
——一个受限制的东西更能告诉我们怎样去用
①在现实中发现更多可能性
比如想写一个故事,就从设计一个充满限制的场景开始。比如有了食材限制,厨师们才能去深入挖掘常见食材中还未显露出来的味道。恰恰是限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
当你去了解一件事物的限制时,实际上是了解这件事物的内在规则。
②把限制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问自己:这件事物的限制有哪些?这些限制的背后反映了哪些信息?
解决问题的高手会有意无意通过识别和满足各种限制来加速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破案线索的限制。
③理解限制,打破惯性
打破限制,很多时候要打破自己思维上的惯性。比如饼干+弹弓,可以组合出什么?
当看到限制时,可能是在触摸一个问题内在矛盾,或者为这个矛盾打开一个认识的窗口。比如,模仿诗歌,查找背景和解释,在有很大限制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诗。
8.进化:洞悉变与不变法则
①并不新奇的新物种
一个发明专利是否申请成功,主要看其构思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实现可能,而实用性和市场接受度位居其次。
一个新产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幸存,仅仅是更新颖了,功能提升了还远远不够,必须能够经受¹消费者现有习惯和²感知风险这两者的考验。在一个产品设计和创造之初,就要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成功的概率才会更高。
②文明演进,知来藏往
施普伦三角:时间×能量×信息
③进化给我们的启示
进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底层原理+实践。选择社会中更重要,更普遍的语言表达(英语+其它领域,互相嫁接)。像遗传机制一样精准的表达,思考,行动。寻找自己的生态位(让自己的能力,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有所启发)。
让自己不败之地的,就是适应新变化的能力。
9.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迁移是创造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①与原生场景脱钩,发现通用结构
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比如被牛蒡子粘过的人千千万万,但是把它们带回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的人,只有一个。他的观察比别人更加精细,思路就比别人更加开阔,从而实现了这一迁移。
方法:在一件事物的内部发现某种可能具有普适性的要素或结构→将这种要素或结构与原背景脱钩,并尝试置于新背景中。
去想想有哪些元素是具有普适性的,这样就可以迁出来。
学校体系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和标准化,会首选看似最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所以我们一直学学学,脑子里塞满了理论概念。但是用眼睛去观察,领悟,求索的机会太少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比如看电影有合理,美观的标准,可以用在海报设计中。比如表面上画的是水,其实画的是重力,表面上画的是火,其实画的是风。可以迁移到日常人际交往中,要透过表情和话语去理解他内心中有怎样的情感和诉求。比如表达李雷喜欢韩梅梅,不能说很喜欢很喜欢,而是要用表情,情感,动作等细节去透露出这种喜欢。这就是可见与不可见的迁移。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心,是否愿意多思考那么一点。
②让从知到行变得可行
成为专家后,要去专业化,尽量避免用术语来讲解。
③知识迁移的目标是解答你的核心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眼下的内容就可以迁移到最重要的主题中去,为核心问题带来启发。比如作者写这本书时,就是带着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样的去收集信息。你必须自己去求索答案,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你自我反思的过程。
10.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把所有信息和知识聚拢, 列出关键词,注明哪里可以找到
①循环的价值
A→B,更复杂的循环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叠加和嵌套。
如果我们的知识没有好好保管和整理,就会让已知变得很难提取。建立一个总索引,把所有涉猎过的有价值信息,读过的书,文章,笔记,灵感,反思都编入同一个索引中,并列出关键词,注明哪里可以找到它?不重要的做断舍离。知识使用了才是你的,才进入循环。
②用精巧的循环设计改造学习
思考怎么让我和学习材料更好互动,形成一个有效循环。
挑选最好的学习材料(大师级人物)→理解范例,体会它的妙处,看到深层结构或规律→创造出仿作,和范例对比,看到差距→更好吸收,构造能力增强→形成正循环。比如读帖,影摹,对临,背临(训练你的心理表征)。
在训练中尽量挑战更高难度,但很多训练方法不会在正式比赛中出现。明确目标下,通过重复和专注的精细化活动,不断突破现有表现的练习,就是刻意练习。
③走稳能力的台阶,需循序渐进
当基本功打的足够扎实,从大师身上学到了足够多东西后,才可以推陈出新,发挥创造力。
之所以没有成为大师,是因为身上有一些无法觉察的错误或局限性,作为新手无法识别。
内容创造的好处是,从作品里可以看到自己的限制,然后拼命补上。
笔记,书评,本质上都是一种重复,都不如读完书后进行后续创作,让自己从读者变成写书者,真实感受读书+写书的循环力量。
11.完美:精进者臻于至善
①稳定性
求每一个动作都像模板里出来的那样,保持不变。想办法每一次出手都能拿到80分以上,而不是一会100分,一会30分。
②做自己严苛的观察者和评论家
写作最好的武器就是修改。第一步,把所有想到的不加思索地写下来。改8遍左右可以让自己满意,如果实在不满意就一把火烧掉重来。贴到墙上,每天反复看,删掉多余的字,不断改进细节,带着批判的态度去欣赏。
③精细化改造:在更小尺度下功夫
随着时代发展,对精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除了肉眼感知的世界,还有望远镜和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个世界真正的革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
让思考有精细性(通过思辨的方式来训练),用语言体现精准。让动作足够精细,做到完美。对时间精准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