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
【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的命运这样不济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危险。”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他急忙躲开,孔子不得和他说话。
【解读】接舆,楚国的贤者,为逃避现实装疯卖狂。
【原文】18.6长沮(jū)、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和桀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去问道。长沮说你为谁赶车?“子路说:为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道’啊。”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什么人呀?”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呀。”桀溺说:“天下洪水滔滔,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跟世上的人相处还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去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了。”
【解读】长沮、桀溺这些隐者,面对儒者这些人总是说话怪怪的,好像他们什么都看透了。孔子听了这些话,也是心中百味,颇感无奈。
【原文】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更从孔子周游列国,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他:“您看见了我的先生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先生?”放下拐杖,便去除草。子路拱手一旁站立。老人挽留子路到他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孩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一位隐者。”派子路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这个老人却已经离开了。子路说:“这个人不做官,没有道理啊。长幼之间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为了自身的干净,却破坏了最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施行大的道义。但大道义行不通,我们也已经知道了。”
【解读】怎么看待入世与出世,怎么对待人生每个人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也不能妄论谁对谁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原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隐逸世间的贤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辱自己的人格,大概就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自己的志向,人格遭到侮辱,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不过如此罢了。”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言高论,洁身自好,行为主张灵活权变。我和这些人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
【解读】孔子对这些人的处世方式还是赞许的,但对自己而言,就不一定非得向他们那样。“无可无不可”体现了孔子处世的灵活。
【原文】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去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去了楚国,第三乐师缭去了蔡国,第四乐师缺去了秦国,打鼓乐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地区,少师阳、击磬的襄去了沿海地区。
【解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环境昏暗,礼崩乐坏,人才都流失了。
【原文】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老朋友、老下属没有大过失,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读】宽以待人,这也是成事之道。
【原文】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译文】周代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解读】已不可考。周初一妇人,连生四胎,每胎双生,故以伯仲叔季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