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了,近了。
硝烟味越来越浓。
春节档,全年最被关注的档期,Sir当然要一部部盘。
有的电影像春晚,像年夜饭。
平时你不怎么见得着。
但一到过年,总不会缺席。
今年,成龙大哥还是来了——
《急先锋》
熟悉的组合:
成龙加唐季礼。
伴随过8090后成长的一大批动作经典,都出自他们。
然而我们今年都在说,第一批90后都三十而立了。
大哥能不老矣?
前段时间Sir还写过,消失的香港武林。
今天借这部新片,再说说“大哥已老”意味着什么,以及“老”的价值和意义。
01
做了大哥好多年
流量时代,再喊“敬老”,有时候会被打脸。
成龙转发了自己翻唱自己的主题歌,《壮志在我胸2020》(1991年,台剧《江湖再见》,29年过去了)。
这一届的网友已经无感了吧。
老牌动作巨星,到了集体服老的年龄和生理阶段。
比如老朋友施瓦辛格,再露面拍一次,就是“永别”。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最后,T-800缓缓沉入铁水。
电影里,一场体面的落幕。
电影外,他说“这次我不会再回来了”。
“敢死队”的时代,是时候集体告别了。
但不管别人怎么看,Sir觉得,成龙大哥是“断代史”的异类。
他老了,生理上的表现显而易见。
《功夫瑜伽》里,拳速慢了。
《机器之血》中,腿脚吃力。
到了《英伦对决》,同样是顺着一根杆子下滑。
杆子的长短先不说,起跳的地点更有意味。
当年拍《警察故事》,他徒手蹲在栏杆上起跳;多年后顺着屋檐下滑,借力使力。
△ 上图:《英伦对决》;下图:《警察故事》
毫无疑问,身手是大不如前了。
从武行到替身,从小跟班到功夫巨星,再从文化标签到初显老态。
观众喜欢看他卖命。
但这位功夫巨星,今年66岁,法定退休的年纪也早就过了。
不想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打了大半辈子的成龙,终归慢下来了。
也正是看到了大哥的“慢”,Sir才会冷静地思考,作为演员,贡献给观众的观影满足就只有“卖命”这一件吗?
真不是。
说成龙是动作巨星里的“异类”,就因为他在打斗中。
除了武力,也是有表达的。
换句话说,成龙电影“武戏即文戏”。
举几个容易被忽略的例子。
都知道成龙来自香港梨园行的“七小福”,正是传统戏班被电影娱乐挑战、冲击的阶段。
默片、黑白有声、彩色无声,这一过程成龙耳濡目染。
这一套视听审美,也是他的“童子功”。
后来,做了演员、导演,时不时含蓄致敬。
2003年的《上海正午2》,成龙拿着雨伞拍打戏,就cos了经典歌舞片《雨中曲》。
成龙要让观众看得过瘾,新鲜。
内心深处却在做“传承”。(一定要记住这个词)
戏班武行的动作,无论是在默片还是有声彩色电影里,都有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能够打通中西流行文化的壁垒。
成龙做到了。
类似在打斗中做文化杂糅,还有以下经典电影:
《醉拳2》,京剧压箱底的名段“贵妃醉酒”,身段亮相,加入醉拳。
《城市猎人》,cos春丽,这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街机文化。
《我是谁》,最早尝试跑酷动作,穿行城市地标建筑。
等等等等。
今年,成龙入行整整60年,他还在试图给观众看新鲜的。
可以说,他就是香港市井文化包容力集大成的符号人物。
哪怕体力有点跟不上了,那他就往电影里多加点“料”。
近年来重振口碑的《英伦对决》。
除了好莱坞大片流行的政治阴谋、谍战片桥段。
最打动Sir的,是成龙“顽固”地要表达东方情怀。
毫不掩饰老态,大悲无声,暗蓄力量。
亲情、爱情、友情。
成龙的电影一直都在说这三样,坚定持久。
再大的场面,再拼的动作,还是为了聚焦“情义”二字。
这不就是东方文化最朴实的价值观。
大哥的老,无法抵抗生理的自然规律,但超脱于此的是,他是一直在进行的流行文化积累与沉淀。
这个过程,Sir不希望因为衰老而断掉。
02
哥哥来了
香港导演唐季礼,可以说是跟成龙合作最多的导演。
28年间,两人合作了8次,刷新了多项纪录。
他并不深刻,很商业。
作品水准参差不齐,在豆瓣上不属高分导演。
有一说一,想过没有,大哥成龙为何愿意跟他合作?
两人搭档开拓了特有的功夫喜剧路数。
磨合多了,成为如假包换的风格。
唐季礼带给成龙的是什么?
地理空间的延展,走出香港市井的逼仄狭小。
1995年合作的《红番区》,就带着成龙打入白人世界,在纽约拳打脚踢,递给大哥闯入好莱坞的敲门砖,特别夯实。
刷新当年美国最卖座港片记录。
△《A计划》的港味VS《红番区》的洋味,对比强烈
本片于95年在内地春节档上映,当时,内地人还没有过年进影院的习惯。
春节期间,全国影院几乎都关门歇业。
《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被引进内地的影片。
抱着会遇冷的准备,最终拿下9500万票房,成为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可以说是打响春节档的头炮。
战绩让他们之间的信任越发牢固。
拍《红番区》时,唐季礼要成龙在毫无保护措施下,从五楼顶楼跳向四楼阳台。
为了说服成龙,他亲自示范了三次。
《警察故事3》中有一段抓直升机的戏,成龙在7楼高的天台,飞扑抓住绳梯。
当时没戴耳麦、听不到导演指令的成龙,一路被直升机吊在半空,长达45分钟,直升机时速80公里。
近年来,唐季礼和大哥去了更多的国家、城市。
也让成龙的打戏与地域特色有了一定的结合,比如瑜伽、印度歌舞等。
电影仍是港味的风格。
但呈现出来的却更具国际化和异域风情。
△ 最经典的就是《神话》里的金喜善
除了代入新的世界元素。
老去的大哥更加紧做的一件事,就是带新人。
《急先锋》队伍中的两员新将——
杨洋饰演的雷震宇,行动小队队长,自律谨慎,为人靠谱。
身手猛。
艾伦饰演张凯旋,情报专家,也是好奶爸,性格幽默逗趣。
笑点猛。
发现没。
这俩人的职能合起来,相当于成龙的两个分身——
一个负责打,一个负责搞笑。
但你说要找到一个像成龙当年那样浑然一体的巨星?
今天真的再也没有了。
冒不了那个险,也受不了那个罪。
在动作喜剧的黄金年代,演员不拼,观众不信。
跳窗、跳楼、跳长杆,一系列高难动作,成龙当年搏命去做。
搁到现在,光是动作戏一项,便是对年轻演员的最大考验。
片中有一段,杨洋从二三十米的高楼跳下。
当然,保护措施比当年成龙安全得多了,算是对《红番区》的一种致敬。
△ 上图:《急先锋》;下图《红番区》
众所周知,成龙对不敬业有多痛恨,不止一次批过娇气的小鲜肉。
拍这部戏,杨洋不用替身亲身上阵,颇受大哥认可:
我以为他很小心自己的身体
但我看他很多(动作)都亲自上阵
爷们儿
留着圆寸,不再油腻微笑,反而顺眼了许多。
在一个不要命的剧组,不真摔真打,你都不好意思。
疼?
粉丝一定心疼:抱走我家哥哥。
但在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年代,不过都是家常便饭,而且还是最清淡的那种。
在这个时代,却近乎成为“珍馐”。
大哥老了,哥哥来了。
但是没有大哥镇场子,后者拍动作戏,观众也是不服愣头青的。
03
老家伙的心愿
唐季礼说过:
“成龙的接班人是找不到的,成龙只有一个。”
语气里既遗憾,更多的是骄傲。
在这个时代,你找不到哪个喜剧明星,身手如此好。
反过来说,在动作演员里他的幽默感也是数一数二的,玩得开,无“英雄”包袱。
他是唯一一个把默片时代和有声彩色电影时代的精华,有效结合的人。
在《警察故事》日本版片尾NG片段里,最后一个镜头:
成龙从六层楼高的灯柱上滑下来,将镜头拍完后振臂高呼,但当时他两只手掌都已经被二级烧伤。
《警察故事3》里,因拍摄时调度意外,成龙整个人被飞机撞翻。
惊险中的惊险,才创造出经典中的经典。
直到今天,成龙玩命的性格改不了。
《急先锋》中有一场惊险的水上戏,水流湍急,危险系数极高。
大哥意外落水,被摩托艇压住。
一时间,推也推不上去,人也动不了。
被救上来后,他开玩笑对唐季礼说,这部戏差点就拍“完”了,因为:
两个人都“死”了
采访中说“没事就没事了,对我们来讲”。
言下之意,又捡回一条命。
在动作片辉煌的年代。
演员是用“真体验”去换你的“真反应”。
我都真打、真跳、真和死神擦肩而过了。
我就不相信你还不提心吊胆。
但这种伤筋动骨、流血流汗的激烈感。
也正在被新一代的娱乐方式所消解——
CG技术。
它制造出更宏大、更绚丽的特效场面,取代了真功夫、大活人的土战术。
但观众,也逐渐失去了对动作场面更本能、直接的反应。
因为归根结底,你会在心里告诉自己——
没什么,反正都是假的嘛。
这或许才是功夫片逐渐衰微的另一面。
我们见过了更大的世面,习惯了动辄上天入地的特效,太容易把一切武打动作,都当成轻飘飘的过场了。
这是科技、虚拟的向前一步。
也是真实演员,谢幕的又一个舞台。
电脑特效已经如此发达、追求流量短平快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成龙”吗?
在未来几十年,还会有下一个“成龙”吗?
恐怕不会了。
2017年,成龙动作电影周之夜上,“七小福”重聚,洪金宝一番话让人动容:
我们一群人,今天大家还能健健康康地相聚,真的很不容易。
《急先锋》花絮里有一段。
成龙和唐季礼两人搭着栏杆拉伸,成龙笑叹他俩是,两个老人家。
“老人家”不是没想过放弃。
早年成龙说过:
我打了53年,中间大约有一百多次想放弃,放弃的理由很多,累了伤了,被误解。
但是他们又没有,电影片名“急先锋”寄托着这对老家伙的心气:
做类型的开拓者。
竭尽全力,对得起自己的每一部作品。
成龙当然知道如果靠自己的力量去撑动作戏,已经很难了。
身体不允许,环境更不允许。
功夫片很难拍的,一场打戏,你可以走楼梯也可以跳窗,你跳窗(拍)三天,走楼梯(拍)一个小时。这三天都要钱,把窗要拿走,换假玻璃,下面要铺东西,铺路,一次再一次。你走楼梯,我跳窗。现在是很多要拍动作片,但不想花钱也不想花时间。最糟糕的是,拍动作片请不会打的演员,又要找大批人在后面做替身。
这是“急先锋”更深一层的内涵。
做后辈的试金石。
将上一代人的尊严和气魄,代代传承下去。
这才是大哥带上新人,再度出征的意义。
但是如果没有大哥,没有人传承这份不怕死的信念。
华语电影的版图就会空一块。
而有了这一块,华语影迷也有底气对着流量、特效甚至好莱坞大片说:
来,比划比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