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最近报了那么多班,每个班都有收获。因为慢生活的影响,我开始了每晚临睡前,在脑子里过电影,就是把一天的生活想一遍。其实很久前就听一位写作大师说过,每天要抽10分钟,像个孩童一样,单纯地把最近的生活在脑子里过一遍,往往能发现写作的素材(非原话,大概意思)。我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有好几个:首先,过电影就是梳理,把很多事想得更明白了;另一个好处是复习了一遍重要知识点;还有一个好处是催眠,很快就能入睡,即使睡不着,也在复习,也好过脑子一片杂乱的失眠。
昨晚我的电影好丰富,白天宅了一天,看了很多课程,正好复习一遍。要都写的话太长,有点悲伤的是,好多是以前已经在书里吸收过的,昨天又看到,发现曾经引起很大波澜的知识,其实也很快忘掉了。所以及时地复习及运用非常重要。
因为要交基金班的读书作业,就把这篇作业抵充今天的日记吧。(另外,再悲伤一下,作为十几年的老基民,他们教的很多知识我是知道的,但是没好好运用,这次又花学费来学。)
在《30岁之前的每一天》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很多开创性的理论,引起了我的注意,给了我很大启发。比如关于发起人。
她讲到曾经听过一堂创业课,有创业的打算,她问那位教授自己怎么样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业者,这位教授问了她家有人创业过吗,她答说没有。又问朋友中有没有创业过的,也没有。那么身边很少有人创业,你创业成功的概率真的很小。教授如是说。作者被气得够呛,过后她不断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但是创业确实艰难,但发起人全然不同,要容易得多。
她举了自己的例子,刚回国的时候,想做一个个人投资的论坛见面会,开始觉得很难,做开以后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最多就是在网上发帖子、打电话,来的人都是食宿自理,自己只要出场地费就行。而且从大家思想的碰撞里边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远远大于有价的场地费。
她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做房地产商的朋友,企业不算大,没办法和同行业的大佬们交流,后来她帮出主意,做一个商业房地产的行业协会,朋友做联系人,果然受到大佬们的重视,最后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也带动了朋友的生意越做越顺。
这些很让我很受启发,一直以来我不断学习心理学,到处去学习,输入了很多东西,然而没有机会去输出。我想做一些公益活动,边做边实践,从读书会开始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尤其我在一个大咖那里参加读书会,有很多现成的经验,甚至书目都是现成的,但是我苦于找不到这样一个“现成的”、直接让我来引领的读书会,就这么一直耽搁着,没行动。可是我为什么不能做发起人,发起一个读书会呢?
我不是没有过这个念头,但是想的更多的是人家愿不愿意来,还有场地在哪里。看到书里的这部分,觉得其实这件事没有我想的那么难,就连大咖也在家里有一个读书会,她都可以做的话,我这个连小咖都不算的人,有什么了不起呢?
也许我的心理事业就是从发起人开始的。谢谢这本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