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春花这样诠释“生意”~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
现在一般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是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这个产品或是有形的实物,或是无形的服务,然后把钱赚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成本尽量的低,价格尽量的高,这样赚的就多。
就上面两点,标题应该是学者的理想与商人的现实。
回到我们自己身边,会发现商人喜欢和人谈理想。“我们的商业模式前景多么多么好,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优点,我们的服务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些没把握好分寸的商人,听着听着就让人看到了一条牛。
仔细观察,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群商人群体,他们的一个特点是本身有技术背景,或者专业背景,我们谈论商业模式,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的知识体系,还没法和他们交流。
商人是需要理想的,商人是这个社会上思维最活跃的一群人,他们做着这个世上最简单的一件事情:把别人口袋的钱变成自己口袋的钱。他们有着敏锐的嗅觉,时刻注意市场的发展,从而找到商机。
如果商人的嗅觉搭上理想的翅膀,就像蝙蝠装了雷达,他们可以在商业的技术性运作上,又有了战略性视野。
麦肯锡最近发了一篇服装业的文章,对于服装业这个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行业,如何在时尚与环保之间,找到它的春天。衣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但是当人们的审美在改变、环保意识不断提升、销售渠道巨变的时候,服饰商要如何从战略上面对未来的五十年?
能有战略视野的商人,毕竟是凤毛羚角的。但是要把生意做大,把生意做的长久,不进行商业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
学者为什么不是和商人一样谈理想,而是要谈现实呢?
第一个这和学者的任务有关,关注商业领域的学者,要从商业的具体运行中,找到学术观点的佐证或是反面教材。
第二个是学者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大多借鉴自西方,要让这样的理论避免水土不服,就需要学者适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变革。
我国的经济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以商人的类型来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之下,可说人人皆可以是商人,不仅淘宝业主、私企老板、个体店主,连人资、财务、培训、律师等传统幕后工作者,也要学会营销自己。
学者不应该只在象牙塔里做研究,学者需要协助企业,特别是私营业主,中小个体经营者进行组织的发展,经营理念的提升。
当然现实是不容乐观的,一般商人要么没有时间,要么没有意愿。现在市场上提供的企管服务,要么过于理论化,听听热血沸腾,听完打入冷宫;要么费用过高,时间比较长,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
互联网在这方面给学者和商人搭建了更加快捷的桥梁,就近两年阅读《哈佛商业评论》、《南方周末》、《麦肯锡季刊》等电子版刊物的心得,如果能将其中的学者观点择一二来实践,且不说实际的提效作用有多少,起码在看待商业环境的态度上,更加中立和客观。
生意生意,让生活更有意义,这又是汉字魅力的又一例证。
前几天看到一篇解字的公号文章,其中有个“舒”字,拆开是“舍”、“予”,意思是要舒服,必须要舍,必须要给予,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获得快乐。
这和我们一般理解的舒大相径庭,于己舒服,就是不断的索求,不断的拿来,哪有说给出去的道理。
生意,终极来说是让人过上舒适的生活,所以以舒的意义来说,就要让从商的人学会舍,学会给予。
商人学习舍弃自己的一部分利润,学会将一部分利润投入研发,投入提高原材料的品质,投入员工的成长,投入环保……
随着市场的饱和,人工成本的高企,政府税规的监管趋严,未来商业的运营,必将比过去的40年更加辛苦。但这不见得就是坏事,这必将为产学研更加深入的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商人有理想,学者走基层,社会之福,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