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 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走到人生边上好比一位老者缓缓道来,夹杂着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借用孔孟思想和西方哲学来探讨人性、命运、生命等。散文随不是我的钟爱的文体,但书中不乏精辟道理,特与您分享:
西方人说,人有七大罪恶: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荀子“性恶论”:“不科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意为“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孔子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出自 Henri Bergson's Time and Free Will 《时间与自由意志》: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
接下来是杨绛本人在此书中最直指人心的一段话了:
书中我认为最有趣同时也富有哲理的两个故事:
1. 劳神父的神秘纸包
劳神父给杨绛一个白纸包儿,说:“这个包包,是我给你带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记住:你得上了火车,才可以打开。” 最后,杨绛的大姐姐撕开一层纸,里面又裹着一层纸;撕开这层,里面又是一层。一层一层又一层,纸是各式各样的,有牛皮纸,报纸,写过字又不要的废稿纸,厚的、薄的、硬的、软的……每一层都用浆糊粘得非常牢固。大姐姐和许老师一层一层的剥,都剥得笑起来了。她们终于从十七八层的废纸里,剥出一只精致美丽的盒子,一盒巧克力糖!大姐姐开了盖子,先请许老师吃一颗,然后给我一颗,给三姐一颗,自己也吃一颗,就盖上盖子说:“这得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
“我九十岁那年,锺书已去世,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忽然想到劳神父送我那盒巧克力时讲的故事,忽然明白了我一直没想到的一点。当时我以为是劳神父勉励我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我直感激他防我受诱惑,贴上十七、八层废纸,如果我受了诱惑,拆了三层、四层,还是有反悔的机会。但是劳神父的用意,我并未了解。
我九十岁了,一人躺着,忽然明白了我九岁时劳神父那道禁令的用意。他是一心要我把那盒糖带回家,和爸爸妈妈等一起享用。如果我当着大姐那许多同事拆开纸包,大姐姐得每人请吃一块吧?说不定还会被她们一抢而空。我不就像叫花子被逐出王宫,什么都没有了吗!九岁听到的话,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我真够笨的!够笨的!”
2. 我的三面镜子
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镜子里的人,是显而易见的,自己却看不真。一个人的品格——他的精神面貌,就更难捉摸了。大抵自负是怎样的人,就自信为这样的人,就表现为这样的人。他在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在充分表现自己。这个自己,“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别人眼里,他照见的不就是他表现的自己吗?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墨子说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 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 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