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埃里克.托普 著 张南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扉页上的一句话确实震撼着自己。
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
——伏尔泰 在250年前说过的话。
在医疗行业越久,其实越容易产生这种观点。每一次开出药方,其实心里都会对结果产生着怀疑。这个也许就是直觉医疗最让医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当想到患者把健身体、生命都交付给自己的时候,不由得会感觉压力和焦虑。就是因为医疗有着如此多的不稳定性,也许每一次的诊疗都是面对着一次无法预料的历程,而在这个过程经验是给直觉最大的支持,但也最容易忽略特殊的情况,而往往这些情况就会造成治疗的偏差。
一向以来社会把几乎所有的责任交付给医生,医生也由此获得莫大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形成,这些已经变成由医生主导的行业。也就是说,健康的管理是集中在医生的手里,患者对医疗只剩下要不无法知晓,要不无法抗拒, 而医生也在直觉医疗的有限中面对着变化的疾病。在双方都无法确定的环境里,未来的医疗应该如何改变呢?
这本书作者就是从目前技术的更新的发展角度对未来医疗的模式进行了推测和预言。书的结构如果从学医的人角度来说比较简单,按照人体的基本生理、体征等基本元素进行技术推测的可能,并对医疗流程和医疗模式的改变也做了有依据的论述。自己对其中对两部分有比较大的兴趣,1、是医疗数控的捕获方式 2、是大数据对医疗行业的改变。
一、捕获数据
书中介绍了一些目前已经出现或者将会投放市场的数据采集技术应用,摘录部分分享。
1、基础医学的数据捕获
# 无线传感器 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普及,这些集成在手机中的人体生理数据将会被采集得更广泛和更全面,这类信息的采集还有可能出现在手表,鞋子、帽子、衣服等生活必须品中,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收集生命的相关信息,并形成报告,供每个人自己的健康管理。
# 糖尿病人的非侵入性采集血糖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系统将结合胰岛素泵治疗方案,对糖尿病人进行实时的不间断的监测和给予即时的胰岛素治疗。
# 哮喘 使用带吸入器的传感器时,传感器将向患者的手机和互联网发送信息,加上一种可以监测空气质量和花粉含量的的传感器,如果有迹象出现哮喘发作,会提前预防,要求患者离开该区域,或者提前给患者施药。
# 睡眠窒息症 无线技术让患者在家中就可以实施连续的评估和诊断,而不要一定要来医院。
# 心理障碍 利用手机传感器,依据语气语调、通话时间长短、短信内容等量化内容,可以远程实时的侦测到严重的抑郁症发作。
# 独居老人 全方位的无线监测概念将建立起“智能化”的医学家庭,对于特定的老年人,这能使他们在家里的得到更好的保障。防跌倒鞋子、智能拐杖、依从性药丸等产品就像科幻片中的出现。
# 车中的传感器 通过在方向盘及驾驶员座位上设置传感器,监测心律,通过自动检测呼吸、自动读取酒精浓度,以及无间断的血糖监测仪数据整合,一旦驾驶员这些数据不正常时可以提醒汽车关掉引擎,并警告驾驶员,让汽车靠边停车。
# 人类基因组 对人类的基因检测技术将越深入,个体化的医疗信息将决定这个体化的诊断预判和治疗的方案选择。包括药物敏感性、癌症的趋向等。
2、临床医学的数据捕获
# 便携式的影像诊断仪器 想象一台B超机就如手机大小,并可以放在白大褂的口袋里,随时可以了解患者的胸腹腔情况,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 电离辐射 这类包括X光、CT、钼靶成像、核医学成像等这类有辐射量的检查,未来如果可以精准的计算每一个病人的所需的照射量,将能大大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程度。
# 脑成像 目前脑部的检查主要是CT(包括PET)和MRI,但是一种成像 型的判断。其实如面对老人痴呆这类疾病,这类影像学的检查就有变得很有限。一种放射性的追踪检查,动态感知内在元素变化的影像结合检查将打破这种传统。
# 脑图谱和思维的描绘 无法想象思维可以给描绘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但这类的试验已经在开发当中。
# 器官打印 3D打印机已经使器官打印变成随时可能,只要材料找对了,一切可以发生。事实上目前在牙科、骨科,3D打印已经在应用当中。
# 电子病历数据 互联网的联通是电子病历数据的基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就是会通过鼠标完成,这并不难实现。但主要问题是如何消除这种由于无法面对面时所产生的判断误差。
# 个人健康档案系统 云储存的技术将有可能集合全世界几十亿人群的健康档案,包括从出生开始和死亡的所有记录,还有基因数据。
# 治疗手段 对于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的进行的诊疗流程将会改写,在基因层面、成像技术层面,大数据分析层面将改变现时医生诊断的思维和治疗的取舍。
二、数字对医疗的冲击
1、医生的思维改变
医生和医疗界与生俱来的“坚韧”,使得这群人很难适应 数字世界。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医生就是高高在上的神一样的人物,掌握着所有的知识和专业 技能,根本不可能被谦卑的患者和消费者所挑战和质疑。“医生最清楚”是人们就医持有的普遍情绪,就连医生自己也这么想。
但互联网时代,可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已逐步取代着这种原有的权威性。社交网络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变得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对于医生病例来源得到更多,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也可以得到更多。
但产业整合后,医生-治疗-药物等一系列过程将可以通过线上确定,线下实施,从而打破原来固定场所的限制。未来,那些精通数字化的医生,将拥有绝对优势,他们在治疗效果、服务质量和成本方面的先关数据,会在网上公布,并经常自动更新。古老的家庭出诊将重返舞台,但却是通过网络进行。
2、产业模式的颠覆
生命科学产业最大的组成部分制药业,包括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和诊断学,这些产业链上的部分将随着社会 模式和技术的革新的变化,目前高居不下的研发成本就有可能改变。但这些技术都源于大数据和个人精准的前提下,在基因检测手段下,药物的开发和制作会逐渐变得简单。靶向治疗方案将 会成为主要的发展 方向点,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之间的差异逐步拉大。
而药物的销售渠道也会有原来的传统渠道过渡到数字化营销、跟踪和销售。随着时间的发展,生命科学产业的效率一定会随着数字化营销和销售手段的应用而得到提高,而且营销的重点将从医生转为指向患者。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将能追踪某种新药在大众推广过程中实际发挥的作用。
生命科学逐步也会体现为个体科学,只需要针对个人的DNA测序和基因分析,就能掌握个人的独有特征和“条形码”。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数字化人体的基础上 ,解开疾病的根源问题,用宝贵的知识来挽救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三、我的看法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自己是很希望看到医疗模式的更新和颠覆。现在有很多已经走进死胡同的医疗问题和现实,必须要通过从根源上的颠覆,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改变。健康问题不是属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部门,应该是全人类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健康管理回归个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样会让每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健康和身体负责。让人们对疾病 的真相越了解,将会使健康的延伸度和广度更好的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