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我们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照例要给大家打预防针,因为这一篇同样不轻松,但是过了这一篇,就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因为我们将会进入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那里会有很多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但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却更像是一个思维的黑洞,长期浸润在如此高度抽象的问题中,会让人的大脑出现死机甚至自焚的倾向。我尽我所能把它写的浅显易懂一些。
第一哲学:对于“存在本身”的研究
《形而上学》的英文标题为Metaphysics,直译是“物理学之后”,其实这个书名不是亚里士多德取的,而是后来的编者在编完《物理学》之后,发现还有一些探讨更普遍和更抽象的原理的文字无处安放,于是一偷懒就把它们统统搁在了《物理学》的后面。因为无以名之,于是又一偷懒,索性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讲究翻译的信达雅,根据《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学谓之道”把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立刻就变得高大上起来。
严格说来,把《形而上学》放在《物理学》的后面是有深意的,这个安排告诉我们,在研究完《物理学》之后应该紧接着探讨《形而上学》的主题。《物理学》都探讨了哪些主题?我希望大家都记得前面讲过的“四因说”,特别是里面提到的质料与形式、潜能与实现的观点。我也希望大家都还记得上一篇探讨的《范畴篇》,其中我们重点讨论了实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