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是这一个或是那一个,我们应该努力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
这两天帮助新岗老师改稿子,就想起自己刚当班主任那会,真的很容易生气,失声是常有的事。觉得孩子怎么说了又不听,听了又不做,做了又做不对,做不对又不听。
更别提从教两年时接手了全年级都拿他没办法的大魔王那会。刚知道要转来我们班,我只会哭,因为大家都告诉我这个孩子有多难搞。后来擦干眼泪,挨个办公室去走访他的前任老师,请他们告诉我,除了我们都知道的问题外,孩子身上还有哪些闪光点。与此同时,我还开始读心理学书籍、正儿八经写教育笔记,那时候也没什么研究概念,只是希望能找到他适用的教育模式,帮帮他,当然也帮帮我自己。但是现在想想,我就是从这时开始萌发了研究意识,真正走在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里的道路上。 罗曼罗兰说:“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走出那些辛酸与不易,迎来的,是专业的成长
现在的我不容易生气了,带着研究型思维,当遇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再急于当下处理,而是记录下来,多途径了解这个孩子,从班社校家师生几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去对接孩子需要的教育活动,研究儿童。
就拿今天说。还是我们家魔王大哥,最近不愿回教室,偶尔回来,总带着气,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昨天值日生在扫地,不过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用十分的力气去踹簸箕,最后簸箕伤着了无辜路人。谁也没惹他,为何要置气?孩子气鼓鼓道了歉离去了,我却还在研究和思考他的行为。我猜测,最近孩子在教室的时间少,与同学交流少,所以一回来又惯性冷漠武装自己。为何孩子最近不爱在教室,再往前推算,上周孩子在路上打了人闹了事,刚被爸爸一通收拾。估计着是害怕在教室自己情绪会失控,所以宁可跑去心理咨询室,避免人际交往。
为了印证我的猜测,趁着课不多的上午,我去咨询室打算好好与孩子聊聊。如果单刀直入的问,以我对他的了解,是聊不出结果的。正好昨天收到言言的求助,说最近情绪容易失控,觉得自己发脾气很丑,问我怎么办。我想,就用这则求助信来投射切入谈天吧,毕竟还有比轩轩更了解情绪失控这四个字的人吗。
抱着请教的态度,我请轩轩为我支招,帮我想想怎么回复言言,我们一起梳理一些控制情绪的办法。聊了一会天,综合两人的想法,我们一起以大龙猫的口吻给言言回了一封信。然后,趁机邀请他回班上课。我想,与我梳理完情绪控制法的他,对回到教室与人相处,应该可以不那么害怕了。回到教室后,在再请他当信使给言言送信。轩轩闹不清言言坐哪,一路都有同学笑着为他指路。这样一来一往,孩子脸上遍挂满了笑容。
下午,又出了一点儿事情,就是他的电话手表无故被放到了图书角。按往常,他铁定是要破口大骂,脏话连篇,摔门走人。可是,他却好好与我反馈问题,在我提醒全班这样不问自拿的行为很不好,希望这位恶作剧的同学可以以“知道错的小龙猫”的口吻给轩轩留个言后,孩子便不再追究了。入场式排练,和小伙伴亲亲热热聊天,放学时,还心情很好的与我道别再见。
晚上,我留言向孩子爸爸表扬了他,今天的情绪控制和处理非常棒,希望爸爸继续加油正向引导。其实,只要摸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尝试研究分析他行为背后的话语,大魔王,也可以很可爱。批评他不该乱发脾气固然直接,但是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回集体中,才能从心底温暖孩子,让孩子遇到问题时,自发的理性解决。
当然咯,教育他,会有很多受打击的时候,可能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被家庭教育归了零;可能用心良苦,孩子还无动于衷。没关系啊,学艺不精,再努力。
坚持儿童立场,坚持把每个儿童当成课题来研究,一如作者所说:“这样的课题是最小又是最大的,这样的研究者是最优秀也是最伟大的。”我还得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