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台湾联合报长篇小说大奖作品!风行台湾二十五年的当代爱情文学经典!二十五年。我们老了,故事没老;故事外的我们丢了纯真,故事里的他们依然紧握爱情……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台湾民俗的瑰丽与趣味,而贞观与大信古典又含蓄的恋情;为这个时代逐渐失去的纯然恋歌,悠悠地低吟了一遍……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往情深,奏离殇。
大一时,杂七杂八看了不少书,却都不复记得,唯独这本曾经在阅览室偶然借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在记忆里挥之不去,一直想推荐给别人看看,却不知道谁会和我一样喜欢,如果仅把它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读,那便局限了它的魅力。它是目前我所阅书籍中把乡土和风俗人情描绘得最好的一本书,它似初中课本中的《桃花源记》,以贞观外公外婆为长辈的这一个大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男孙女几十口人,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妯娌和合,满堂春风。那种亲人之间的,邻里之间,共患难、同欢愉的感情,怎不令人如沐冬阳。似世外桃源,无世俗烦扰,只有满满的温情,浅浅的宁静。
当时特惋惜贞观与大信的爱情破裂,他们纯净而富有灵性,默契而不失浪漫,这样一对真心相爱之人最终未能在一起。毕竟,这贞观,是我们所爱的;这大信,是我们所爱的;他们古典含蓄纯洁的恋情,亦是我们所爱的。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它又酷似高中时期的《边城》,同样歌颂的是人间的至情至性,爱恋的婉转悠扬……
开篇就是冬至汤圆、七夕汤圆、端午节、五月下网捞鱼。一个很中国的渔港小镇。七夕的汤圆上要用手指按下去一个凹洞来,为得是接织女的泪水。端午的时候要用午间的水洗脸洗眼,求无病无灾。有了喜事要焖油饭送给亲朋四邻。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俗礼仪都有着深远的含义,也是联系着一代代中国人精神的重要纽带。萧丽红通过《千江》再现了那遥远的渐已模糊的中国风情,不但令人觉得新鲜,更令人生出对于中国情结的强烈共鸣。
接下来就写了贞观和大信的感情,写得真是柔软而婉曲。初识,大信被鱼刺卡住,贞观以一块麦芽糖“相救”。 二人以此结缘。再后来,贞观去台北,大信则留学英伦,复又归国。此间书信往来,用的都是恭谨有礼的语言,文采斐然之下却潜藏情感最深的悸动,默契自在其中。待到二人为数不多的实际相处,也是令今天的我们“匪夷所思”,他们竟是连牵手也要费一番心思,连共打一把伞也是要踌躇……大有一种“童话性”的意味。 写到贞观为大信做辣椒面线驱寒,到底加五颗椒呢,还是三颗?为此,她竟费了半天思量!而大信,亦是深情之人。他竟连六年前贞观以麦芽糖相救这样的小事也死死记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记得”,他为了给贞观撑一把伞,也要想个理由或者说借口才敢。 当爱到了最深情、最极至时,它就成了情怯、成了虔敬、成了贞观和大信天命难违的结果,那是因为他们太过克制,他们宁愿伤自己的身伤自己的心,却谁也不主动往前走一步。明明如此深爱的两人,却要最终分开,我也替他们难过了。
最后,这本书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阿公给贞观母亲讲女纲不同男纲,真是令人如沐春风。待贞观银月等人结束初中联考,阿公就带着这一班孙女们念《千字文》、《三字经》等文。“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叙,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这些古典的国学,在阿公这里,终于展现了它原本的魅力,也不负编写之人,一番苦心。那些以精装版来妆点门庭之辈,更不可同日而语。大信和贞观书信往来,提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过渡》,字里行间诗词歌赋,文采斐然,底蕴深厚。
人之初,性本善。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里,人之从初到终,人性都如此至善、至厚、至淳。并且它并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它是我们的族群、我们的民族,乃至我们的国家的传统秉性。作者用诗意话的语言描写了台湾的风土人情,歌咏质朴的人情人性。